同一位老祖宗留下來的同姓家族的三五戶人家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一個自然村、組;房子開山而建,門前就是深溝峭壁,建筑材料人背馬馱,土地石漠化嚴重,只能在石頭之間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與外界相連的就是那條走了幾代人卻不足兩米寬的土路……這就是貴州省盤州市竹海鎮鐘山村曾經的歷史。過去,鐘山村只有一條路,這條穿村而過的兩米土路,一頭連著原來的十里鄉,一頭連著珠東鄉,村民的生產生活物資基本來自于趕鄉場(集市)。到兩個鄉趕鄉場,兩邊都不近,年輕人都會騎著摩托車出行,中老年人步行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十里鄉,要么坐小拖拉機或馬車,這樣的道路條件只能通行這樣的車。
這里春旱嚴重,冬春小季基本種不出莊稼,2011年西南大旱更是如此,人畜飲水都得不到保障。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如此落后的道路交通,更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了老弱婦孺,在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條件下生存下來已屬不易,貧困問題也日益凸顯。
△烤煙生產成為鐘山村百姓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丁偉攀 攝
好在,鐘山村不少土地適合烤煙種植。早年間,鐘山村就有人種煙,但收購管理很不規范,管理混亂,壓級壓價嚴重。農民自己種植后交售到十里鄉煙葉站,頭腦靈活的人,跟著分級收煙,富了收煙人,農民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
鐘山村烤煙種植的帶頭人胡廷永今年43歲,他是早年間村里少數“頭腦活絡”的人之一,十多年前就開始種植烤煙。但一個人富起來不是富,既然看到了希望,就要將周邊的這些“窮親戚”都帶起來。
致富卡在“路”上
烤煙收購政策穩定了,煙葉生產技術指導到位了,烤煙發展潛力大了,脫貧希望就在眼前……但與外界相連的道路不通,烤煙生產所需的肥料、農膜等生產物資運不進來,新式烤房建設所需的建筑物資、烘烤設備拉不進來,烘烤出來的煙葉拉不出去。路,再次成為鐘山村發展的“攔路虎”。
然而就如何解決橫在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村民、村干部、鄉鎮政府都有著自己的顧慮。從村民、村干部的角度看,發展固然是好的,但對占用土地以及協調土地工作難度很大,村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鄉鎮政府沒有那么多錢來修路,有比鐘山村更困難的村組更需要錢修路。這是涉及三方的大事,更是關系鐘山村能否發展,能否拔除窮根的大事。
村里的老人,很少走出大山,最遠的地方就是去鄉場,更是對自己維系生存的土地倍加珍惜。當得知修路要占地,一下子接受不了,村組干部多次溝通協調解決土地難題。例如,2013年在修建鐘山村老鐘山機耕道主路時,占用60歲村民袁國選的地塊0.1畝土地,剛開始資金補償不行,以地易地不行,硬是拖了一個月,老人收割了地里那一季蕎麥后才同意,其實老人舍不得的是地里種的那一季莊稼。
那時鄉鎮政府工資多數向財政借支發放,根本沒有修路的錢,上級撥付首先要傾斜最困難村組。鄉鎮干部工作很具體,具體到隨時關注所包村組村民的柴米油鹽,完成政府工作已屬不易,更別說參與其中。比如,在原來的珠東鄉比鐘山村窮的還有巴達克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才剛剛解決溫飽。
路通民富摘“窮帽”
要想穩定烤煙產業發展,必須要穩定煙農,穩定種煙土地。2013年盤州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為鐘山村及鄰近村子修建5條合計總長為16.2公里機耕主路,基本解決鐘山村及鄰近村組出行難問題。2014年投入65.18萬元修建3條合計總長為4.66公里機耕路,將地塊和村組串聯起來。2015年投入10.45萬元修建1條0.78公里機耕路,打通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鐘山村以及附近村組交通網絡基本成型。自2013年以來鐘山村每年種植烤煙面積800畝左右,農民年均總收入200萬元以上,其中最低為2014年的114萬元,最高為2013年的352萬元。
2017年開始,政府在原有煙田機耕路基礎上進行道路硬化,“煙草+政府”的修路模式,讓農民真正受益。如今的胡廷永仍在種煙,他望著平整的水泥路面,看著路邊整齊的洋房,時常不經意地露出笑容。
現在的鐘山村,通過各類合作社經營,逐步形成“烤煙為主,多種產業并行”的發展路子:坡高溝深的地域退耕還林、還草,兩山緩坡種上了刺梨、元寶楓,山間平地種上烤煙,形成立體“產業帶”,農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會有分紅,種植烤煙收益更佳……農民鼓起了“錢袋子”,鐘山村也摘掉了“窮帽子”。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