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鄉村人居環境開始。寬敞干凈的鄉村水泥路,從干凈溫馨的農家小院一直延伸到山腳,這是脫貧致富的幸福道,它承載著村民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
初次到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八寨鎮浪橋村委會鍋底塘村小組走訪時,村中泥濘的小路和滿地的牲畜糞便,讓人的雙腳無處安放,道路兩旁雜草叢生,村里的人還經常把垃圾扔到路邊,沒人打掃沒人管,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迫在眉睫。
李錦柱一家是馬關縣局(分公司)張明掛鉤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三口人中,老人李錦柱和妻子都年過八十,兒子李長沛在妻子帶著孩子離開家里后,也出門打工,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兩個老人獨自在家,生活拮據。
老人的破屋里到處堆放著雜物,雞飛狗跳,黑漆漆的墻上掛滿了蜘蛛網和灰塵,早已看不出屋子的原貌。當我們來到貧困戶李錦柱家里做動員衛生整治工作時,老爺子李錦柱無神的蹲在院角曬太陽,好似沒看到我們的到來,老太太正弓著身子找東西,不管說什么都不搭不理,他們無聲的拒絕了我們的好意。
貧困戶的無聲抵抗和非貧困戶的拒不支持讓衛生整治工作難以推動,但真情幫扶總能暖人心田,月月掃,戶戶清成為了幫扶人的必修課。
幫扶人張明跑得更勤了,總抽時間到家里看望老人,生活在慢慢改變,現在,翻修后的老屋寬敞明亮,家里的牲口都圈養起來,為數不多的家具整齊的擺放著,正在慢慢遞增,無需多做收拾。
老爺子還是喜歡在院子里曬太陽,一臉慈祥的看著我們講話,老太太不再沉默寡言,時常和我們拉家常。她總說“兒子不在家,跟老爺子講話太費力,你們要常來坐坐,陪我解解悶,你們來了,老爺子也高興……”
這樣的幫扶并非特例,這樣的改變也不是偶然。馬關縣局(分公司)掛鉤八寨、大栗樹、馬白、仁和、夾寒箐的多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有57人掛鉤八寨鎮浪橋村委會的266戶,公司特別派駐3人到浪橋駐村扶貧,不換不撤。
全體幫扶責任人嚴格執行馬關縣危房改造、異地搬遷、產業扶持、教育扶持以及鄉村文明整治、掃黑除惡等政策,積極動員貧困戶增強內生動力,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期間入戶走訪是常事,打掃衛生自己動手,翻新舊房大家齊上,每一項工作都傾注了馬關煙草人真心實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和對貧困村民的無限深情。
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就必須真扶貧、扶真貧、用心去扶貧。馬關縣局(分公司)第一書記楊立安認為“脫貧攻堅是政治任務,各單位都有任務指標,還要納入年終考核,如果僅僅為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的填寫扶貧手冊;為入戶而入戶,表示我來過、我見過,紙上談兵,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沒有一絲的責任感,如何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作為奮斗在一線上的黨員干部,應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脫貧攻堅的戰斗中去!”
腳上沾的泥土越來越多了,離村民的心也越來越近了。馬關縣局(分公司)扶貧突擊隊的隊員儂子格總說:“駐村幫扶,我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行為,更是代表黨和政府對浪橋村民的無限關懷。駐村干部如果對群眾沒有感情,不僅會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且會損害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情,動搖黨的執政基礎。我們要與村民交朋友、要“接地氣”,實打實地給群眾排憂解難,把駐村幫扶當成一場走親訪友的“親情之旅”,當成送關懷送溫暖的愛心行動。”
一次走訪,一點建議,一個行動,一句暖言,小舉措帶來了大改變。從幫扶人月月掃,戶戶清,到村民家喻戶曉、人人參與,現在,鄉村小路已硬化成水泥大道,危房老舍都已拆除重建,貧困村正向幸福社邁近,改變的,何止人居環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