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云南煙葉信息網站報道 11月16日刊出的《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刊載的“煙夜蛾化學生態學研究進展”論文指出,利用化學生態學手段防治煙夜蛾已日益受到重視,但其應用范圍和效果尚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需要,局限性并不完全在于其本身,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化學生態學手段防治煙夜蛾
煙夜蛾,又名煙青蟲,危害煙草、大豆、辣椒等70多種植物,以黃淮煙區、華中煙區和福建、云南、貴州等地受害嚴重。煙夜蛾幼蟲在煙草苗期至旺長期集中危害葉片,同時蛀食煙草嫩莖及蒴果,嚴重影響煙草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據統計,我國一般年份由煙夜蛾造成的煙葉損失達5%~10%,重發生年經濟損失可達40%。利用常規化學農藥防治煙夜蛾,已經造成嚴重的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因此,迫切需要拓展防治的新途徑,利用化學生態學手段防治害蟲已成為當前探索的方向。
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李祥等人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研究文獻,從煙夜蛾性信息素研究和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對煙夜蛾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煙夜蛾化學生態學研究進展,重點綜述了在煙夜蛾性信息素組分的鑒定、煙夜蛾性信息素合成及釋放的影響因素、煙夜蛾對性信息素的電生理反應、煙夜蛾性信息素的應用,以及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對煙夜蛾抗性的影響、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對煙夜蛾定向和產卵的影響、煙夜蛾對植物次生物質的電生理反應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并討論了目前煙夜蛾化學生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李祥等人在討論中指出,利用化學生態學手段防治煙夜蛾,雖已受到重視,但其應用范圍和效果尚不能滿足工業和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論研究不夠深入,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對煙夜蛾性信息素生態學方面,特別是影響其性信息素釋放、接收及性誘劑誘蟲效果等眾多生態因子缺少深入探索和綜合研究。盡管煙夜蛾性誘劑的生產和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其作用效果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二是有關煙夜蛾與植物次生代謝產物之間作用機理的研究,大多限于單個組分對其行為調控的影響。由于混合組分相互作用關系比較復雜,涉及此方面的報道較少。同時,研究時多為煙夜蛾適宜的生存環境,較少涉及眾多生態因子對植物次生物質的作用效果的影響。三是分子化學生態學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交叉學科,對煙夜蛾已有廣泛的研究,但多涉及機理方面,取得的理論成果還未能與防治實踐相結合。四是植物—煙夜蛾—天敵的三級營養關系之間的化學信息通訊研究較少;植物—微生物—煙夜蛾之間的作用還未見報道。
李祥等人認為,迫切需要加強利用化學生態學手段防治煙夜蛾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重點滴加大植物—煙夜蛾—天敵的三級營養關系之間的化學信息通訊,以及植物—微生物—煙夜蛾之間的作用研究,以完善煙夜蛾研究在該領域的缺陷,為今后實際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