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科技網站報道 導讀:2015年6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獎勵辦)召開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發布會。
2015年6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獎勵辦)召開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發布會。獎勵辦主任鄒大挺介紹了2015年國家科技獎勵初評工作情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姚建年院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李天初院士、中國工程院劉旭院士受評審委員會委托分別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初評結果。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委員、駐科技部監察局局長賀振福出席會議,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孫玉明主持會議。
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程序,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以下簡稱三大獎)共受理878項,其中自然獎135項、發明獎192項(含專用項目42項)、科技進步獎551項(含專用項目114項),經公示、網絡初評、會議初評,共產生初評通過項目299項,其中自然獎46項、發明獎67項(含專用項目17項)、科技進步獎186項(含專用項目45項)。6月24日起,初評通過的通用項目將在科技部網站和獎勵辦網站公布,初評通過的專用項目將在委托管理單位、推薦單位及項目完成單位等進行內部公布。同時還將一并公布54個通用項目專業評審組的全部會評專家名單,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
獎勵辦主任鄒大挺在介紹2015年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工作情況時說,2015年網評工作繼續堅持異地封閉、長短名單隨機產生、工作人員交叉換位等做法,重點在規范工作流程、重申評審紀律、改進評議方式、完善管理手段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進。重新修訂了初評工作程序等制度文件,確保每個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出臺《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暫行規定》、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工作紀律》,重申明確評審活動組織者、推薦方、評審對象和評審專家等四個行為主體的紀律要求。發明獎和進步獎引入了審讀機制,評委要對項目撰寫審讀意見,為量化評價作有效補充。扎緊評審信息保密的“籬笆”,專家名單以隨機編號代替,幫助專家樹立保密意識,網評結束封網后將數據與系統物理隔離,邀請科技獎勵監督委員會和駐科技部監察局現場監督,全程錄音錄像,可記錄、可查詢、可追溯。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從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最大限度杜絕了人為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評審的科學性,增強了監督的實效性。
鄒大挺在談到初評會議評審時說,會議初評是獎勵工作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國家科技獎評審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改革創新:實施網絡視頻答辯,推行一天評審制度,擴大海外專家函審,探索社會公眾旁聽,開展行業咨詢試點,加強痕跡管理,規范異議處理程序,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強化會議保密等等。在此基礎上,2015年改革繼續穩步推進:一是,完善評審組長庫。以學術水平高、行業公認度高、為人公道正派、具有較強的大局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為遴選原則,從評審經驗豐富的專家中,按照每個專業評審領域動態擇優選出部分專家,進一步補充專家數量,形成評審組長庫,并完善了組長隨機遴選機制。二是,開展經濟效益真實性核查工作。針對科技界反映的項目應用情況不實、經濟效益虛高等可能存在的問題,2015年組織開展了對項目直接經濟效益、應用情況的核查。截至到6月2日,287個項目全部完成自查,相關材料全部上傳至評審系統,供會評專家審閱。有1個項目因自查結果與原推薦材料存在較大差異,推薦單位主動申請撤回,不繼續參加會評。三是,加強評審流程精細化管理。為便于會評專家有更多時間熟悉項目材料,2015年提前兩天向會評專家開放評審系統,供專家會前詳細查看項目推薦書,提高答辯評審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專家報到時,發放《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會評專家工作手冊》,明確會評須知、獎勵標準、評審紀律、專家職責等內容,幫助評委盡快了解獎勵政策和評審程序,使評審環節更加嚴謹,會議更加高效。
初評工作結束后,按規定程序,對初評通過的項目,獎勵辦將委托具有相關資質和科技背景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經濟效益真實性抽查;就是否符合本行業學科領域發展方向,是否具有行業領域的先進性、代表性,以及是否存在獲獎后產生負面影響等問題,還要按行業、學科分類咨詢相關部門、社會學術團體的意見。同時還將組織專家對初評通過的高等級獎項目和部分異議項目進行現場考察。經濟效益抽查結果、行業咨詢意見和專家考察組結論都將提交相關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