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錦屏山下,洛河岸邊,宜陽縣城就座落在豫西這片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秀美、文化底蘊豐厚的淺山丘陵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或許是受這里傳統美德的熏陶,或許是因這里純樸民風的浸淫。生于此、長于此的張世濤普通得猶如巍巍錦屏山上一塊默默無聞的“樸石”,靜靜地就像蕩蕩洛河水中的一滴悄無聲息的“浪花”,20多年來,作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他,在煙草“百花園”中不知疲倦地耕耘著,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著,讓汗水忘我地揮灑著,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都奉獻給了他所癡愛的煙草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他的無私與奉獻、執著與付出書寫了人生非凡的華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為一名父親早逝、農民出身的苦孩子,家庭的不幸、貧窮的出身讓他過早地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無形中錘煉了他珍惜機會、吃苦耐勞、勤儉生活、頑強不屈的進取精神。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自1985年6月進入煙草行業以來,張世濤從最基層的煙葉檢驗員做起,22歲時就成為全縣收購量最大的煙站站長;1993年4月份擔任宜陽縣公司煙葉質檢、煙葉科長和經理助理;2005年6月至今,分別任職宜陽縣局(分公司)副經理、副局長,先后主抓煙葉生產、卷煙銷售和專賣管理工作。多年過度的辛勞與忘我的忙碌,雖然曾使他先后患上重度腦梗塞和肺部惡性腫瘤等嚴重病癥,但他卻以無比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戰勝了可惡的病魔,帶著病患所留下的后遺癥,至今仍然樂此不疲、無怨無悔地在他所癡愛的煙草工作崗位上奮斗著、付出著、追尋著---
讓時光倒流,帶著我們在宜陽那“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的16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去慢慢地回望張世濤身后所留下的深深淺淺的人生奮斗足跡吧。
一場滋潤煙農心田的“及時雨”
“一年之計在于春。”
2005年4月11日,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給煙葉生產專業鄉——宜陽縣木柴鄉春種的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可玉皇廟村種煙大戶曾學信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七尺男兒在自己的煙棚里急得直掉眼淚。是什么事情把他愁成這樣呢?
原來他的3個育苗大棚出了問題。作為該鄉種煙大戶和致富典型,從煙葉種植中嘗到甜頭的他,鉚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把煙葉種植面積擴大到15畝。為此,他建起了3個育苗大棚。
也許是操之過急,由于在技術員為他配比好的營養土中多加了些化肥,導致3棚煙苗全部燒死。之后又進行假植,還是沒有成活。
正當其不知所措之時,時任宜陽縣局(公司)煙葉科黨支部書記的張世濤正帶著幾名黨員進村入戶征求煙農對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建議。聽說這種情況后,張世濤立即進棚“會診”。憑著豐富的經驗,斷定是營養土化肥超量,并夾雜有“生糞”所致,當即開出“藥方”———重新配比營養土和進行假植。
但說著容易,辦起來可難。由于各類育苗物資都已用完,假值費用沒法解決,曾學信依然憂心重重。
面對此景,張世濤當場表態:“老曾,不用愁,我捐200元,你去雇人再干!”在他的帶領下,隨去的同事也紛紛解囊相助。張世濤邊捐款邊安慰曾學信說:“不足部分,我回去再發動黨員捐款,帶錢、帶人來幫你假植。”聽著這些暖心窩的話,拿著大家捐助的錢款,曾學信眼淚直掉,激動地說:“謝謝煙草公司,謝謝張書記,你們真是一場幫我解困、潤我心田的及時雨啊!”
一個無人超越的年行駛86750公里的行車記錄
時光無聲,歲月留痕。
轉眼間到了2008年。隨著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雙軌管理模式”、“洛陽市一號工程”、“百村生產示范工程”、“煙葉生產標準化”等工作的一項接一項地展開,身為主抓煙葉工作副經理的張世濤比以往更加忙碌了,常常是早出晚歸,十天半月不著家。
這一年的暑假,在張世濤家度暑假補課的鄉下小侄女在近一個月的時間,竟沒見到過一次張世濤,在將要回鄉下時不由好奇地問伯母:俺大伯不是還有病嗎,咋還出長差呀!張世濤的妻子說:你伯伯這段時間沒怎么出差啊,他老是早出晚歸,半夜回來,天不亮又走了,你咋能見到他的人影。你伯伯是把咱家當成旅館了,只有累倒了,才知道這是家呀!
這一年的5月25日,星期天。因司機家中有急事,張世濤一人駕車前往南山督促煙葉生產示范園區生產技術落實工作,到達趙堡鄉郭凹生產片區時,已是中午12點多,看到片區內地膜覆蓋進度緩慢,就立即召集煙站技術員、村組干部和示范區種煙大戶,統一乘車到洛寧縣王嶺鄉示范園區進行觀摩,現場解決部分煙農對煙田覆蓋地膜的思想問題。下午又到高村片區解決煙田豆漿灌根問題。晚上又和約定的部分鄉鎮領導商議煙葉收購站(點)選址、規劃和建設問題,將近23點時,正在開會的張世濤翻動記錄本的左手突然僵硬得無法掀動紙頁,嘴角的茶水也無意識地流了出來,腿腳也不聽使喚了。在場的同事急忙撥打120,把他送到縣醫院,經診斷為重度腦梗塞,連夜轉院到了洛陽市心腦血管疾病專科醫院。經過短短半個月的治療后,張世濤的病情總算穩定了下來,但也落了后遺癥,身體左半部分行動不能自如,左手手指僵硬,左腿行走趔趄。醫生建議他不要情緒激動和過度操心勞累,并且要定時復查和住院治療。可他從回到縣城繼續治療的第二天開始,輸液針剛拔掉,就立即回到了工作崗位。
這一年的忙碌,換來了宜陽縣煙葉生產的數項之最:煙葉種植面積最大、生產水平最高、畝均單產最高、煙農收入最高、實現煙葉稅收最多!
這一年,張世濤究竟忙到啥程度,僅從2008年10月24日的行程就可以看出。當天,張世濤和煙葉科長一塊到省外煙廠協調煙葉調撥事宜,從凌晨4時出發到第二天零點返回,一天跑了3家煙廠,往返13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8時又準時出現在了縣分公司舉行的煙葉收購對眼光會上。當有關領導看到他那疲憊、蹣跚的樣子,勸他要特別注意休息時,他卻樂觀地說:工作布置后,不到現場,就不能算落實。身體需要鍛煉,下鄉工作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嘛!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寧愿使死牛(當地俗語,意指忘我工作),也不能讓車打住!”
也就是在這一年,那輛跟隨他多年的越野吉普創造了從元月1日到12月20日不到一年時間里行駛86750公里、日均行駛244公里的行車記錄,至今無人超越。
一次沒有全程陪母親的旅行
張世濤父親早逝,是母親辛辛苦苦把他們兄妹四個一手拉扯大的。
作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看著母親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日益變差,許久以來,張世濤心底埋藏著一個“陪著母親去旅游,讓母親坐飛機、乘輪船、看大海”的心愿,但因為工作忙,脫不開身,多年來的心愿難以實現,為此,他心中一直滿懷愧疚。
機會在2009年終于來臨。這年的8月底,自己主管的一個國家級項目經過三年多努力,順利通過驗收。由于暫時手頭沒有特別重要的工作,又加上正值初秋時節,天氣不涼不熱,清爽怡人,正是出游的好時節。項目驗收過關當天,多年沒有公休過的張世濤立即申請了年休假,在得到批準之后,開始著手準備陪母親旅行之事。
眼看著多年的心愿就要實現了,張世濤懷著興奮的心情,瞞著母親,和單位幾個同事忙著聯系旅行社,確定旅游線路。怕母親暈車、暈機,張世濤準備了暈車藥和口香糖備用。一切安排妥當,直到出發的前一天晚上,張世濤才告訴母親旅行的事。
母親卻“生氣”地說:“俺老了,又暈車,花那錢干什么?出去有什么好看啊?在家不挺好的嗎?你們去吧,孩子們上學俺照顧著。”張世濤知道母親心疼線。最后禁不住張世濤和弟弟的勸誘,她“很不情愿”地答應了。出發的前一天晚上,張世濤的母親收拾這收拾那,嘮叨個不停,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去飛機場的路上,母親不停地問這問那,到機場看什么都是新奇的。飛機起飛后,母親更是很好奇,像個小孩一樣,高興的看看這看看那。
說來奇怪,向來暈車的她,第一次坐飛機竟然沒有一點不適應的感覺,一直用充滿新奇的眼神看著窗外千奇百怪的云彩,不時指指點點,自言自語,一點倦意沒有。
飛機到達目的地。母親高興地對張世濤說:“這下滿足了,終于知道坐飛機是啥滋味了,回去咱坐火車就行了,機票太貴了!”
在大連九龍壁海灘,聞著空氣中迷漫著的咸咸的海水味道,張世濤的母親不時爬上附近的大巖石,眺望著遙遠的海平面,看海浪一陣陣涌來,拍打著沙灘和巖石,看在大海中游泳的人們。臉上始終蕩漾著燦爛而幸福的笑容。
計劃趕不上變化。
正當張世濤帶著母親準備從大連乘船到蓬萊閣游玩的時候,突然接到單位的一個去北京開會的緊急通知。
眼看著陪母親旅游的行程不得不中斷,張世濤只有滿懷愧疚地告訴了母親。沒想到母親卻大度而心疼地說:“娃們都賣給公家了,連旅游也不讓安心!兒呀,俺身體沒事,還有這么多孩子和媽在一起,你放心去吧。”
懷著深深的遺憾,噙著欠意的淚水,張世濤中斷了陪母親旅游的行程,踏上了去北京開會的路途。
一條寫了二個多小時才發出去的短信
長年奔波勞累、不規律飲食、嚴重睡眠不足導致的體力透支,早已讓張世濤的身體出現了血稠、血粘、血壓高的隱患病癥。每當感到身體不適時,他總一廂情愿地認為依靠自己強壯的體質和忙碌的工作能夠消除這些病癥,因而不愿離開他所熱愛的崗位和停下手中的工作。
帶著2008年5月患腦梗塞留下的后遺癥,張世濤又回到了他所熱愛的工作崗位。
“屋漏偏逢連天雨。”
在腦梗塞病情還沒有完全痊愈之時,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細胞又悄然降臨,侵蝕著他那已經“弱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