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臨滄消息 千峰疊翠的阿佤山上,有個美麗靜寂的拉祜山寨。
這里緊靠中緬邊境,海拔近2000米,村容整潔、村路寬敞,綠樹成蔭、新居錯落,一派欣欣向榮村美民富的新景象。
這里是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巖帥鎮團結片區東米村,有拉祜族190戶900多人。
而在六年前,這里曾是全縣最貧困的村寨。由于高寒貧瘠、耕作粗放和偏僻閉塞,加之古老的游獵傳統,不善農耕,茅草土坯房低矮潮濕,生活長期靠政府救濟,是阿佤山區一塊扶貧攻堅最難啃的“骨頭”。
如今,現代煙草農業的春風吹進山寨,一片生態特色煙,讓東米拉祜人提精神、長志氣,成就了拉祜人的脫貧致富支柱產業。熟悉這個村子的人們無不感慨現代煙草農業帶給拉祜人的巨大變化。而東米人最感激的是扶持教會他們改變落后面貌的市、縣煙草部門,團結煙站的技術員們。
2009年,臨滄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抓住被列為云南省新煙區的機遇,以農民增收為抓手,以科技扶貧為動力,圍繞“產業富民”目標,發揮“產業扶貧”優勢,強力推進煙區基礎設施建設。用真情為拉祜山寨送去溫暖,通過技術員包戶包地塊,扶持東米拉祜人試種烤煙900畝。從宣傳發動、落實面積、從育苗到移栽、田間管理、采摘烘烤、分級扎把,團結片區煙站從站長到技術員、輔導員,不惜磨破“鐵鞋”、“鐵嘴”,火塘邊、田地上,家家戶戶跑,千言萬語說,手把手地教,心貼心地幫,保姆式服務。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果實。當年全村交煙收入90.55萬元,種煙戶均收入5000元,破天荒地冒出了14戶烤煙收入萬元戶,最高收入是扎主家收入1.5萬元。一片煙葉為東米人找到致富的發展方向。
幾年來,臨滄市、滄源縣煙草部門立足“一基四化”目標,加大煙水、煙路、煙田、煙機、烤房建設力度,夯實了東米人發展烤煙產業的基礎。通過幾年的培訓提升,當初對烤煙生產摸不著頭腦的拉祜族煙農,從昔日的追山打獵人成為今日的種煙能人。四十歲的扎阿,去年種了3.5畝煙葉,畝產值達到4470.92元,扎克家種7.5畝,畝產值達4377.07元。成為當地畝產值高效益戶。“我家4人去年種了4.5畝,畝產值達到4439.45元,要不有國家扶持,不有技術員到田到地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地指導,咋個會有這么好的收入。”51歲的娜娥,快人快語,說起種煙她滿臉笑容。“東米巨變,靠的是堅實的烤煙產業支撐,如今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群眾,在‘公司十基地十農戶 ’發展烤煙的助推下,轉變了過去‘等、靠、要’的觀念,催生了‘干、勤、闖’的實干精神,全村去年有165戶種煙634.9畝,總產值達2037萬多元,戶均1.2萬元,平均畝產值達3209.07元,這在全縣來說,種煙水平還是挺高的。烤煙收入多了,家家掀掉茅草房,建起新民居,購進家用電器,種煙戶購進微耕機,煙田機械化已達百分之百。過上了多年夢想和祈盼的安居樂業新日子”,東米村委會副主任娜珠說。時逢優質煙示范戶扎果家進新房,娜珠對我們說:“我帶你們到扎果家看看,這里有個風俗,誰家進新房,都要請歌手來引領大家跳歌,進新房當天,從太陽出跳到太陽落,熱鬧得很。”走進扎果家,只見來自三山九寨的佤族、拉祜族鄉親正跳起激情奔放的“三跺腳”歌舞。現代化的音響里,不停地播放著三弦、蘆笙、竹笛合奏聲。歌酣舞濃,種煙富了的人們跳得是那么地起勁,那么地開心。
娜娥(左二)談起種煙帶來的好日子樂得閉不攏嘴
扎果家賀新房的鄉親們跳起歡樂的歌舞
如今的東米,就像那漫山遍野的火把花,綻放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