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去岳麓書院還是很多年前的事,第一印象就是清凈、祥和,能讓心沉下來,確是個讀書的好去處。許多湖南師范的學生都喜歡跑到這兒溫習功課,一是環境很好,二是想占些靈氣。岳麓書院已存世一千多年,算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學府,出了很多教育家,如朱熹、王陽明等;也培養出很多人才,像魏源、左宗棠、曾國藩等。所以,岳麓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和號召力。
過去只粗淺了解岳麓書院的辦學思想及歷史沿革,卻從沒想過其辦學的資金出處,翻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才知一二:書院的開支不會太小,在編制上,除山長外,還有副山長、助教、講書、監院、首事、齋長、堂長、管干等教學行政管理人員,還要有相當數量的廚子、門夫、堂夫、齋夫、更夫、藏書樓看守、碑亭看守等勤雜工役,這些人都要發給薪金;每個學生的吃、住、助學金、筆墨費均由書院供給,每月數次考核中的優勝者還要發放獎金;以上還都是日常開支,如果想造點房、買點書、整修一下苑圃什么的,花費當然就更大了。書院的上述各項開支,主要是靠學田的收入。所謂學田,是指書院的田產。政府官員想表示對書院的重視,就撥些土地下來,有錢人家想資助書院,往往也這么做,而很少直接贈送銀兩。書院有了這些田,就有了比較穩定的經濟收入,即便是改朝換代,貨幣貶值,也不太怕了。學田租給人家種,有田租可收,一時用不了的,可投入典商生息,讓死錢變成活錢。從現存書院的賬目看,書院的各項開支總的說來都比較節儉,管理十分嚴格,絕無奢靡傾向。
原來如此,這是很高明的幫扶辦法。政府撥下來的土地也好,有錢人資助的土地也好,你是不能賣的,那樣會寒了心,絕了后路,所以只能細水長流。當然,岳麓書院也絕非破落戶,人家是“唯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地方,培養出理財大師陶澍的地方,當然會很好打理這些資助的田產,這就是知識文化和素質的力量。
不是每個受資助者都能同岳麓書院一樣的,因此資助者就要考慮幫扶的方式。一次參加會議,與西北地區某煙草企業政工人員住在一室,并閑聊起扶貧工作。那位政工人員有些無奈,據他講:當地很多偏遠地區的百姓很窮,企業也想給這些百姓一些幫扶,且花了一些心思進行調研。西北地區土地廣袤,飲食上也有偏好牛羊的習慣,所以養羊是個不錯的脫貧方式。于是,企業挑選了一些貧困人家,給他們資助了羔羊。可誰能想到,這些人不僅貧困,最重要的是慵懶,每天只知道裹個棉襖,找個陽光充足的地方睡懶覺。資助不長時間,這位政工人員進行資助回訪,到地方一看氣得夠嗆。這些懶漢們居然把資助的羊宰殺掉吃了肉,還厚著臉皮再次要資助。這位政工人員一跺腳,轉身走了,哀嘆著“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呀”。
前些日子在營口卷煙廠進行“兩優一先”考核時,對一位總支書記的幫扶方式頗為欽佩。這位總支書記經過深入調研,確定一名幫扶對象。該幫扶對象家里拮據,老少三代擠在一間不足40平米的低矮棚戶房中,妻子靠打短工貼補家用,家中還有多病的父親和上學的孩子。這位總支書記認為,要幫扶就要在根本上解決問題,號召員工捐助些錢物,只能解決燃眉之急,那不是長久之計。這位總支書記了解到該幫扶對象有會理發之長,便幫助該幫扶對象成立了理發店,并號召員工到那里理發。該幫扶對象借此,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從這點上看,這位總支書記是很用心的,他不是簡單的捐助,而是給了該幫扶對象一個脫貧的渠道,這才是幫扶的最終目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