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據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報道 綿延起伏的煙田宛如浮動在群山之間的翡翠,蜿蜒盤旋的水泥公路穿行而過。道路兩旁,綠中微黃的鮮煙葉隨風起舞,藍頂灰體的烤煙房點綴其間。近處,一幢被鮮花簇擁的粉紅色小洋樓特別招眼。
“我家小樓涂的是‘希望’的顏色,就像這一片片‘金葉子’帶給我的好心情。”小樓的主人簡長武是重慶市酉陽縣雙泉鄉天馬村的職業煙農,發現記者對整棟樓鮮明的粉紅色特別感興趣,他一邊給烤好的煙葉分級,一邊如是回應。
為什么烤煙能給農民帶來希望?他們種煙期間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煙葉產業與助推重慶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增收有何關系?帶著問題,記者近日走訪了相關單位和部分區縣。
從“要我種煙”到“我要種煙”
——農民觀念轉變是根本
行走在天馬村的水泥路上,一陣微風過后,烤煙的清香撲面而來。又走了近200米,在一個烤房群前,金燦燦的煙葉映入記者眼簾。
“我們村有58個這樣的烤房群,一個烤房群有4-6間烤房,每個烤房一次能烘烤約1000斤干煙。”村黨支部書記楊勝利說。當記者正在為如此大規模的烤煙感慨時,楊勝利突然話鋒一轉:“你知道嗎?1997年以前,村里都是靠行政力量推動種煙的。”
為何當時村民不愿種煙?楊勝利這樣解釋:一是種植面積小,基本在5畝以下;二是道路不通暢,種煙賣煙全靠肩挑背馱;三是種植技術落后,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方法或農民自己琢磨;四是煙葉收購價格低,刨去成本和日常開銷,靠種煙基本存不下錢。一來二去,愿意種煙的村民就越來越少了。
為什么現在村民們又想種煙了呢?“這種變化并非一蹴而就。”酉陽煙草分公司副經理左萬琦說,“為提升種植技術,煙草行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攻克育苗、移栽和烘烤等環節的難題。為調動種煙積極性,煙草行業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水池、育苗大棚、烤房等。”
今年45歲的天馬村村民吳秀余2008年開始種煙。“當時見村里人靠種煙蓋新房、買新車,很羨慕。”2015年,村里的石子路硬化成水泥路,吳秀余將種煙面積從5畝擴大到28畝。“去年賣煙純賺7萬多元,家里終于有存款了。”
經過十余年努力,標準化的煙葉生產技術在酉陽得以執行,煙葉收購價格從2010年的14.3元/公斤增長到2015年的27元/公斤。每畝地的純收入由1733元增加到3000元,煙農戶均收入從2.4萬元增長到了10.05萬元。
2016年,酉陽種煙農戶2560戶,戶均規模27.34畝,計劃收購煙葉達17.5萬擔,這意味著更多農民將“因煙脫貧”。
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尤其是2015年7月重慶市扶貧攻堅工作會議召開后,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將有限的計劃資源優先向武陵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特困農戶轉移,貧困地區種煙面積比例逐步由83.1%擴大至95.4%。到2016年,重慶市煙農戶均規模已經達到27.37畝,在西南地區位列第一。全市40畝以上并雇傭貧困戶為勞動力的種植戶達1276戶,每戶雇工量按平均5人折算,可解決6300余貧困人口就業脫貧。
“采烤分”一體化+煙農服務平臺
——科技助力生產是關鍵
解決了農民種煙觀念的問題,實現提質增效成了打贏煙葉扶貧攻堅戰的關鍵。“采烤分”一體化技術應運而生。
“專業化烘烤出來的煙葉上下顏色橘黃一致、色澤飽滿、香氣撲鼻,質量明顯好于常規烘烤,還幫我們節省不少勞力!”在酉陽龔灘基地單元“采烤分”一體化專業化烘烤現場,煙農羅林波對該項烘烤組織模式嘖嘖稱贊。
酉陽金葉烤煙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告訴記者,成熟采收和鮮煙分類是“采烤分”一體化的關鍵環節,做到這兩點能有效減少青雜煙葉比例,保證全炕煙葉顏色上下一致,烤出真正的“黃金葉”。此外,用煙夾代替傳統人工編桿,還能減少一半用工。
“我們還探索出‘煙站-合作社-煙農’三種主體對接的烘烤模式。其中煙站為管理主體,合作社為服務主體,負責組織烘烤員為煙農開展專業化烘烤工作,煙農為實施主體。三種主體有效對接,讓工作開展更有力。”據左萬琦介紹,目前,酉陽共有專業烘烤員427個,對接4座以上集群烤房2854座,將實施開展專業化烘烤面積6.02萬畝,面積覆蓋率達78.3%。
為獲取煙葉產業的精確信息,重慶市煙草專賣局還搭建了“煙葉客服中心”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隨機抽取煙農開展電話訪問,了解政策宣傳、技術到位等情況,及時指導煙農在農家肥堆漚發酵施用、大田管理、煙葉烘烤等方面遇到的技術問題。該平臺的搭建為煙農提供了更暢通、更高效、更優異的服務。
重慶市煙草專賣局還開發了“重慶煙葉”微信應用,用于全市煙葉生產信息管理。通過微信應用,用戶能查看全市煙葉烘烤總量、進度、各部位煙葉炕數及重量等,還能了解全市12個產煙區縣、每個煙站、每個煙點、每個職業烘烤師或技術員乃至每個煙農烤房的烘烤進度,管理層級細化到煙葉生產各個環節的“末端神經”。
“我分管5個烤煙點,每個烤煙點有6個技術人員。通過這個平臺,我可以及時掌握各煙點烘烤情況,還能了解其他區縣的工作進度,這對煙葉精準測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酉陽縣蒼嶺煙葉工作站站長曾超寧說。
此外,為了讓煙農們實現科學種煙,重慶市煙草專賣局還實施了以戶為單位的“個性定制”職業煙農培育方案,以煙技員與煙農結對幫扶形式,“一對一”開展職業煙農培訓。2014年、2015年,連續集中開展貧困煙農職業技術培訓1.27萬人次。2016年,職業煙農隊伍由3971戶擴大到4225戶。
強化基礎設施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各方多管齊下是保障
作為一種比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煙葉產業在重慶貧困地區涵蓋2.05萬戶煙農,延伸產業鏈解決12萬人就業,煙葉種植已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重慶12個種煙區縣中有10個為國家級貧困縣,種植煙葉53.4萬畝,占全市種植面積的95.4%。
今年7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召開全國促農增收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把促進煙農脫貧增收作為行業繼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之后,又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如何利用煙葉生產助推重慶市貧困地區財政持續增稅、煙農穩步增收,成為重慶市煙草專賣局的當務之急。
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讓項目安排與產業扶貧精準對接,是重慶煙草助推扶貧攻堅的良方。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在水源工程建設上投入7.42億元,已安排的12個水源工程項目有10個落地國家級貧困縣,占總投入的89.3%。”煙草水源工程還把解決貧困山區人畜飲水和大農業生產用水作為建設首要目標。武隆縣接龍煙草水源工程是庫容量最大的工程,在解決1.6萬畝煙田用水的基礎上,還解決了3.8萬人口的用水問題。
修建“惠民路”是另一項讓煙農們贊不絕口的工程。“我家以前只能種40畝地,惠民路建成后,種煙面積擴大到70畝。種煙收入從7萬元增加到了22萬元。”武隆縣仙女山鎮荊竹村村民劉丹余指著離家不到100米的惠民路樂呵呵地說。
2012年,國家煙草專賣局在重慶全面啟動“煙草惠民工程”。5年來,重慶煙草專賣局共投入20億元用于煙區道路、烤房建設、水源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援建煙區道路建設共計投入11.27億元,總計劃里程3666公里,實際建成3759.82公里。
此外,重慶市煙草專賣局還著力打造“職業煙農+合作社”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發揮煙葉種植規模效益和專業服務資源優勢,助推重慶脫貧攻堅。一是打造職業煙農生產主體,把種煙收入占家庭收入65%以上的煙農作為職業煙農培育的重點;二是打造專業合作社服務主體,提升合作社的服務、組織、規范和發展能力,借合作社推進煙葉生產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目前,煙農入社率已達95%以上。
“加入合作社后,種出的煙質量更好,也更能賣個好價錢。”劉丹余眼中流露出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而烤煙正是那希望之源。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