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產業先行。
在貴州省深度貧困縣——水城,其結對幫扶單位——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堅持依托烤煙產業,高質量推進結對幫扶整縣脫貧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扎實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道路。
依托煙葉主業:“把調整的計劃全部給貧困戶”
同去年一樣,家住水城縣阿戛鎮齊心村的農戶朱廷書今年繼續種植烤煙。
“去年我種煙收入接近14萬元,終于脫貧了。”朱廷書說。戴了多年貧困戶帽子的朱廷書,終于可以沿著致富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像朱廷書這樣的貧困戶,自貴州省局(公司)2017年3月結對幫扶水城以來,有2751戶10493人。
自從接到結對幫扶水城縣脫貧攻堅的任務,貴州省局(公司)就在思考如何發展水城的產業,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為此,貴州省局(公司)在全省種煙規模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種植計劃向水城縣適當傾斜。
“我們調整的每一畝計劃,全部投給了貧困戶。”六盤水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副經理,在水城縣掛職常務副縣長的賀方云強調道。
種植計劃的傾斜,受益的不僅是種煙貧困戶,其他貧困戶在煙農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下,通過打工等方式參與烤煙種植,同樣受益匪淺。
水城縣猴場鄉黃果樹村村民楊文橋是長期在烤煙基地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仔細算過賬,從育苗到移栽、田管、烘烤,每一季烤煙忙活下來,每名雇工都有上萬元的收入。
“現在我一個人在家帶兩個小孩,出不了遠門打工,家里十來畝地租給其他村民種烤煙,每年每畝租金500塊錢,我在烤煙基地務工一天100塊錢,家里的日常開支不成問題。”楊文橋說。
為水城選擇烤煙產業,將烤煙計劃向貧困戶傾斜,并不是貴州省局(公司)的“一廂情愿”,而是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的正確選擇。
水城是傳統的烤煙種植區,且是優質烤煙種植區,其生產的烤煙深受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青睞。有基礎、有技術、有煙農、有市場——烤煙產業在水城的發展前景良好。
將烤煙產業作為扶貧主產業之后,貴州省局(公司)注重推動它實現高質量發展,使其更加具備競爭力。
貴州省局(公司)將水城列為第一批現代煙草農業轉型升級示范縣,按照“規模布局連片種植、專業分工集約經營、科技支撐綠色發展”的思路,興建生物防治中心和有機肥加工廠,建設生物質燃料烤房,大力推動煙葉綠色生產技術體系建設,有效提高了煙葉質量,增加了煙農收入,不僅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更吸引了一批年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選擇多元產業:“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烤煙是一個既需要資金又需要技術的產業,由于各種原因,僅能夠覆蓋一部分貧困戶。
“我們一直在研究,能不能再培養一個產業,讓貧困戶有更多的選擇。”六盤水市局(公司)局長、經理蔣詩棟說。
對于新產業的選擇,貴州省局(公司)慎之又慎,既要符合水城縣的地理、氣候實際,又要解決技術、市場等難題。經過不斷的摸索,最終他們將目光聚集到食用菌產業上。
“食用菌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菜品。水城也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先天優勢,涼爽的氣候條件使其在5月至10月期間也能種植食用菌,而這段時間國內很多地方是無法生產的。”阿戛鎮黨委書記范倫介紹。
2018年,在貴州省局(公司)的“牽線搭橋”下,水城縣引進企業與政府、合作社合作,融資2805萬元建成群福食用菌生態產業示范園,建起食用菌菌包加工廠。項目于2018年7月份建成投產,年產菌包量可達1000萬包,可常年提供400個就業崗位,示范園的菌包主要供應水城縣各烤煙育苗工場以及營盤鄉的食用菌種植項目。
7月15日,記者來到阿戛鎮嘎啦田育苗工場,一個個大棚并肩而立,一片片食用菌越冒越大,一車車蘑菇運往市場,收獲的喜悅寫在了菇農的一張張笑臉上。
看著色澤可人的鮮菇,在此忙碌的村民喜上眉梢。剪摘鮮菇、裝車、運送市場,這些隨處可見的忙碌身影,給原本地處邊遠地區的阿戛鎮,帶來了一場山鄉巨變。
“家里就我一人能出來打工,幸虧有了蘑菇大棚,我可以就近工作,每天也有接近1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就有著落了。”阿戛鎮鹽井村貧困戶余小蘭告訴記者。
為了發展好食用菌產業,使其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貴州省局(公司)在政府的幫助下確立了“政府+煙草公司+龍頭企業+煙農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種植模式和“貧困農戶+煙農合作社+村委會”的利益聯結機制。
其中,煙草捐贈資金由阿戛鎮和相關村委會補貼量化到建檔立卡貧困戶,阿戛鎮委托米籮合力烤煙綜合服務煙農合作社統一組織種植、管理、實施,龍頭企業負責全程技術指導及保底回收所種植的食用菌。項目所產生的利潤按照村委會5%、合作社25%、建檔立卡貧困農戶70%的比例進行分配,補貼資金不進行分配,滾存使用。
“食用菌產業就跟煙葉一樣,采取的也是訂單農業生產機制,有效解決了技術、市場難題。下一步,我們將試點擴大規模,讓食用菌產業覆蓋更多貧困農戶。”蔣詩棟說。
實現融合發展:“把資源要素充分利用起來”
烤煙產業、食用菌產業,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兩個產業,在水城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深入水城縣,記者發現,食用菌生長在育苗大棚里,這些大棚既育煙苗也培養食用菌,分時利用;菌棒加工廠旁邊建起了有機肥加工廠,采菌后剩余的菌渣直接被加工成有機肥,施用到了煙田里……
賀方云告訴記者,兩大產業正形成“聚焦脫貧攻堅、循環利用資源、全面融合發展”的良好趨勢,形成兩條循環鏈條。
一條是生產原料的循環利用:烤煙產生的大量廢棄煙稈可作為食用菌生產原料制作菌包,而在完成發菌生長期后,廢棄菌包經過專門清潔后可用于制作有機肥,投入烤煙生產。
另一條是生產場地的循環利用:大棚除了育煙苗外,可種植食用菌,還可以育辣椒、西紅柿等;而閑置時間長、閑置量大的煙田則用于種植冬季蔬菜等;烤房閑置期用于加工菊花、制作花茶等。
“我們往年都是種烤煙的時候回來,烤煙收了又出去打工。今年可以直接在家門口工作,忙完烤煙忙菌子,還可以照顧家,養豬養牛,空閑時還能在地里種點別的。”群福村村民張萬芬說。
2018年,水城全縣有12萬平方米育苗大棚、3600間烤房,閑置時節能分別實現100%、50%的綜合利用。在閑置季節種植蔬菜、食用菌創收,實現472戶502人務工增收606萬元,其中貧困戶54戶66人收入68萬元。
扶貧要與扶志、扶智深度融合。產業的長效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素質水平。水城縣利用去年投入建設的富民學校黨建中心和培訓中心平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切實加強貧困農戶對黨的感恩教育和烤煙、食用菌等的技術培訓,讓貧困農戶自強自立、勤勞致富。今年以來,已開展政策解讀、煙地深翻、烤煙育苗、機耕起壟、食用菌種植等20多期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
有了烤煙和食用菌這兩個高質量產業的良好示范,貴州省局(公司)在整縣幫扶水城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可復制的新模式,水城縣的脫貧攻堅路線越來越清晰,離脫貧目標也越來越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