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不僅需要口勤、手勤,同時還需要有著比較強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這樣才會對生意的發展有所幫助。正確的判斷,對銷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店做生意,需要判斷顧客的購買欲望、購買能力和顧客的喜好。能夠察言觀色的店主,一定是經營中的高手。“察”的是語言,“觀”的是臉色,是神態。經營中,人們更注重“察言”,因為人們認為聽到的話才是最真實的表達。殊不知,說話有真假,若想了解顧客的所思所想,就要學會“觀色”。“觀色”不是簡單地看臉色,而是整體觀察顧客的身體語言,包括動作神態、衣著打扮等。威廉·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沉默中有意義,手勢中有語言”。所以,這就要求零售客戶在平時的經營中,善于察言觀色,通過觀察顧客的年齡、穿著、眼神、談吐來判斷顧客的消費走向。知己知彼是做生意的生存法則。知己一般容易些,但知彼就有些困難了。這種情況下,察言觀色、認真分析便進而對不同的顧客采用不同的銷售策略,隨機應變。
零售戶孫老板:從語言上聽懂顧客的弦外之音
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指的就是說話中的弦外之音。所謂“弦外之音”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在進店購物時,有些顧客會直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而有些顧客則會含蓄地、隱諱地把自己的需求或訴求表達出來。而這些被顧客隱藏的意思往往是他們最真實的想法,是我們挖掘的重點。開店做生意,不僅是一門“說”的藝術,更是一門“聽”的藝術。在經營中,不但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聽。聽懂顧客想要表達的意思,才能準確地把握顧客的真正需求,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戰術,使營銷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
都說語言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同,場合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或許就會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與顧客的交流溝通中,只有留意顧客說話時的“弦外之音”,就能理解顧客想表達的真實含義。
今年夏天,我的店里購進了一批高檔的電風扇。這些電風扇,具有時尚清新的外觀,加寬加厚的網圈,而且變頻搖控,智能靜音。9片扇葉,風力更柔和,出風量更大。為了打開銷路,我把這些高檔的電風扇放在進門的顯眼位置,而一些低檔的電風扇則放進了店內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那天,店里來了一位60多歲的男顧客。一進門,他就在電風扇處不停地看,并不時地詢問。當他詢問那款高檔的電風扇的價格時,我告訴他是369元,如果真想要就給340元吧。男顧客聽了后,一臉驚訝地說:“你店里的風扇真高檔呀,這么高級的東西,只能飽飽眼福嘍。”從男顧客的話里,我一下子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他是嫌電風扇太貴呀。我笑著告訴他,前些日子有些顧客點名想要買智能電風扇,我就進了一些。我店里還有去年那種普通的電風扇,在最南邊的柜臺上,要不我拿給你看看?男顧客聽了我的話,笑著說:“好呀。其實搖控的沒多大用,還是普通的又便宜又實惠。”我順著他的意思點點頭兒,給他拿了一個普通的電風扇,原本賣90元的,我又給他讓了20元錢,看著他拿著電風扇高興地走了出去。
作為一個成功的店主,不僅需要有著優質的服務,同時還需要能夠聽懂話音。出于某種原因,顧客不愿直接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時,善聽顧客的“弦外之音”,能夠讓我們及時捕捉到有助于商品銷售的有效信息,領會顧客的真實意圖。這樣,就能營造出一個融洽、愉悅的交流氛圍,牢牢抓住顧客的心。
零售戶于老板:從神態上掌握顧客的消費心理
作為一名零售客戶,要想做好生意,除了堅持誠信經營、熱情服務外,還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只有善于對顧客察言觀色,通過顧客面部表情的變化來準確地揣摩顧客心理,才能很好地把握商機,為自己贏得顧客。每天進店的顧客無數,他們當中誰能真正購買你的商品,誰是沒有目的前來“閑逛”?靠熱情周到的服務雖然也能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效率低下。要通過觀察顧客的神態表情以及肢體語言,準確地找到真正的顧客,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有希望的顧客身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舉止是思索的反應。從消費者的言談舉止、表情流露能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和購買動機,還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脾氣和性格。經營中,我們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消費者的外表神態、言談舉止上揣摩各種消費者的心理,正確判斷消費者的來意和愛好,有針對性的進行接待。
在商場流行著這么一句話,成功的商人,不僅僅是個賣貨的商家,而要做一個心理學家。做一個心理學家,也許我們大多數的零售戶做不到,但讓我們從顧客的神態表情中了解到他們需要哪一款、哪一個價位的商品,或從他們的一蹙一顰間,發現顧客的不滿和自己店鋪的缺陷并非難事。
一次,一位顧客來我的超市買白菜。顧客拿起一棵白菜看了看放下,又拿起另一棵還是看了看放下,最后皺著眉頭搖搖了頭,轉身走到甘藍菜旁進行挑選。這一微小的表情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趁顧客挑選的時候,走到白菜柜臺拿起一棵看了看,原來白菜有些菜葉凌亂不堪,有的還有些爛葉。我馬上把白菜外面的爛葉子擇掉,露出白嫩的菜幫菜葉,雙手遞給那位顧客說:“不好意思,今天批來的菜沒來得及整理,你看這棵整理后的白菜可以么?”那位顧客很驚訝地說:“我一個小動作你都看在眼里,老板你心真細,祝你生意興隆。”說完,拿著我擇完的白菜交款后笑著出了店門。從那之后,無論店里有多忙,我都會把批發來的蔬菜擇掉爛葉黃葉,整理成凈菜,呈現給顧客一個干凈、清爽的菜相。別說,從那之后,我家的蔬菜成為了一種特色,很受顧客歡迎,附近幾個小區的居民競相前來購買,他們說圖的就是我店里的菜干凈,回家后免去了擇菜的時間。
零售戶馮老板:從衣著上研判顧客的真實需求
銷售就是一場心理博弈戰,如果你想成功地賣出商品,必須讀懂顧客的內心,了解顧客的真實需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衣著是人的第二皮膚”,對衣著的選擇和最深邃的心理存在著某種密切的聯系。美國心理學家彼得·羅福博士認為,從一個人對服裝顏色和服飾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測其心理。
衣著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性格,往往就會選擇相對應的服飾。在銷售中,要想準確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我們的顧客,就要研究分析他的消費性格,就要關注他的衣著打扮。對于衣著打扮一般,服裝樣式陳舊的顧客,推薦的商品一定要迎合顧客的購買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多向他們推薦中低檔的商品。因為這類顧客一般經濟實力不是很好,而且比較節儉,不愿意在商品購買上花費太多。人家本來是想購買一百元左右的商品,你偏偏要推薦兩百元的,會讓顧客起疑心,你是不是在小看他、諷刺他。對那些看起來很闊氣的顧客,可以把一些中高檔商品推介給他。如果顧客不認真看,而是漫不經心地四處張望,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這類顧客不是真有錢卻又好面子。這時,就要靈機一動,對顧客說“這個商品看上去很高檔,但和某某商品不相上下,而那件更實惠些。”這時候,顧客往往就會順著店老板的意思買下那件商品。另一種情況是嫌你推銷的商品檔次低而四處張望,看有沒有更高檔的商品。這種情況,他們大多會主動詢問,看是否還有更高檔。你只要順著他的意愿向他推薦,就會很快成交的。
從衣著上判斷顧客的喜好和需求,不僅可以讓顧客購買到心儀的商品,而且還能增加顧客的信任。不同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各不相同。當顧客臨近柜臺時,我們可從其年齡、服飾上推測其職業和愛好,有針對性的推薦介紹商品。有購買需求的客戶大多不會盲目張望,他們的目光有明顯的聚焦點。看到想購買的商品,往往會止住腳步,讓目光停頓下來。那些沒有購買需求,而只是閑逛的顧客,他們的視線會隨意轉動,而不聚焦于任何一件商品上。有時,顧客詢問一件商品,他們的本意并非要購買,而是滿足一下好奇心而已,對于這種類型的顧客,千萬不要愛理不理,顧客受到冷遇后,他們會連別的商品都不買,直接走人。對于這一類顧客,我們可以把商品拿給他看看,滿足一下他的好奇心,但要記著一點,態度千萬要真誠,不要因為傲慢而傷了顧客的自尊。
結束語:
顧客在購物過程中,心理是比較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零售戶朋友,在經營中要學會察言觀色,不僅要觀察顧客的舉止和小動作,更要關注他們的衣著、外貌、言談、舉止等細節。只有這樣,你才能準確地把顧客的消費心理,判斷顧客的消費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實施營銷策略,進一步推動店鋪經營向著良性循環方面發展,為自己的店鋪積蓄后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