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服務客戶是客戶經理的工作職責,但怎樣才能服務好客戶呢?
服務的基礎是需求,能滿足對方需求的服務就算是好的服務,就像是對方瞌睡的時候遞上枕頭,口渴的時候送上甘泉,需求與服務適當的匹配,服務方與被服務方皆大歡喜。所以,如何了解客戶的需求,就成為了服務好客戶的關鍵。但是,在客戶經理實際工作當中卻普遍存在一種情況,無法了解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客戶經理要為客戶提供某項經營指導服務,去征求意見、溝通想法的時候,客戶都是“好好好”、“行行行”,可是客戶經理在實施過程中,客戶就是不盡力配合,或者客戶經理下大力氣做完了,效果不如預期,客戶還頗有微詞。這就常常導致服務資源被浪費、服務效果不佳的情況。
要想了解客戶真實需求,常見的做法是先與客戶之間建立感情連接。但是,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情感連接的建立并不容易:由于客戶經理會對店鋪管理等方面有所要求,有的客戶就認為客戶經理是來管著自己的;有的客戶由于客戶經理對自己的部分要求無法滿足,比如增加緊俏煙貨源等等,認為客戶經理發揮不了作用,甚至認為和自己是站在對立面上的。再加上人際交往當中的一些諸如性格等方面的主觀因素,導致了建立情感連接周期較長,需要大量的時間、情感投入等問題,對于新入職的客戶經理、更換片區的客戶經理來說,有一定難度。
同時,客戶經理在與客戶溝通交流的時候,缺乏有效的方法,更多的是拉家常式的詢問:“今天生意怎么樣?”“有沒有什么情況要反映?”“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嗎?”等等。雖說有句俗話說:路在嘴邊。但是嘮嗑式聊天往往得到的是大量的無用信息,利用率低,而現在客戶經理的工作強度都比較大,往往無法承受這樣低效的信息獲取方式。
那如何才能較為快速準確的了解客戶真實需求呢?
在培訓行業里,有一個引導培訓學員說出想法、總結課程的方法,叫做焦點呈現法,簡稱ORID。O代表Objective,指的是現實,客觀。可以是資源、想法,手頭發生的事情,聽到的聲音等一切客觀的存在。R代表Reflective,指的是感受,感悟。客觀事物對你的內心的影響如何,激發了你什么樣的思考。I代表Interpretative,指的是解釋,分析。通過邏輯推演,內心做出了什么決定,來應對客觀的外在事物。D代表Decision,指的是結論,將要采取的行動。把內心的決定,體現在了你個人的行動上。
簡單來說,ORID就是通過對客觀事實(O)的感受(R),分析出背后的意義(I),從而引出進一步的改善行動(D)。這個方法非常適用于客戶經理在日常拜訪當中與客戶高效交流,獲取客戶需求等信息。
舉個例子,這次疫情期間,客戶經理都很關注疫情對卷煙消費的影響,想了解目前轄區的市場情況,一般情況下,對話都是這樣開展的:
客戶經理:“老板好,這次疫情對你影響大嗎?”
客戶:“還可以吧,之前影響挺大,但最近也都復工了。”
客戶經理:“是啊,那就太好了。”
客戶:“嗯,我也盼著疫情快點兒過去,我老公都沒法出去打工,現在里里外外靠我這個煙店。”
(客戶經理安慰客戶,客戶訴苦,兩人閑聊。)
客戶經理:“現在庫存還有多少?”
客戶:“一百多條吧。”
客戶經理:“一百多條那還算好,也不是太多,看來您這生意的確是恢復了。”
客戶:“是啊,附近的公司都開工了。”
客戶經理:“那您有什么需要一定記得和我說啊,我們近期會有一些刺激消費的措施,到時候第一時間告訴您。”
……
因為缺乏核心導向和過程控制,這樣的聊天會充斥著大量的無用信息,把有效信息掩蓋在深處,要想了解深層次的信息,需要客戶經理有很強的市場把握度、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過程一般都比較長,期間話題經常會發生不經意的轉移,比如開始閑聊等等,如果客戶經理對談話的控制能力弱,很容易就偏離了核心。同時,由于缺乏對客戶的引導,客戶最終并沒有說出自己的需求,而是由客戶經理提出了解決方案:采取一些刺激消費的措施提供給客戶。
如果運用ORID的方法進行提問,是否能有所改觀呢?我們來看看:
客戶經理:“老板好,上一周您這的煙賣的怎么樣?像庫存啊、銷量啊,你都可以跟我說說。”(詢問客觀事實“O”)
客戶:“還可以吧,上周賣了10多條,差不多恢復到以前了,庫存還有一百多條吧。”
客戶經理:“一百多條倒也不大,那有沒有哪些煙庫存大呢?”(詢問客觀事實“O”)
客戶:“有幾個,像X煙,還有10條,XX煙,還有20條……”
客戶經理:“XX煙還有20條呢?我記得細支煙您這一直賣的很好,上周銷量多少?”(詢問客觀事實“O”)
客戶:“上周只賣了1條。”
客戶經理:“這么少嗎,看來疫情的確對您影響很大,您一定很著急吧!”(詢問客戶的感受“R”)
客戶:“可不是嘛!愁死我了。”
客戶經理:“您覺得為什么現在賣不動了呢?”(分析背后的意義“I”)
客戶:“疫情期間我覺得是沒人來買,因為附近的公司都沒開工。但現在開工了,還是銷量上不去,我發現是一部分消費者收入降低了,覺得抽細支煙“太費”,兩口就抽沒了,所以轉向選擇了同樣價格的正常規格,覺得能省一些。
客戶經理:“原來是這樣,那您覺得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嗎?”(下一步的改善行動“I”)
客戶:“細支煙我的庫存大,你們有沒有什么促銷支持?另外能不能給我增加XXX的供應量,消費者基本都是買這個替代的,我的庫存馬上就要賣完了,現在每次1條根本不夠。”
客戶經理:“行,您的需求我了解了,我最遲明天給您答復。”
在上面的對話中我們就能發現,運用ORID的方法進行提問,直接從庫存、銷量等客觀事實入手,引導客戶說出實際情況,客戶經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詢問或者驗證(盤點庫存或查詢云pos系統),再詢問客戶對這種情況的看法,引導客戶說出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判斷,最后引導客戶提出解決措施,而這個措施,也就是客戶的實際需求。
整個過程始終沒有偏離核心,能夠收集到有效的市場信息和客戶需求,并且增加了對客戶的情感關懷(R環節),在有效拉近距離的同時不會讓話題跑到客戶訴苦、拉家常上面去,簡單、直接、有效。
不僅僅是了解客戶需求,ORID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到很多場景,例如征求客戶意見、了解工作成效等等,也可以應用在會議、培訓、個人學習等方面,是一種很強大的思考工具。在初次運用的時候,建議能提前寫好提問的具體問題以及簡單的提綱,當運用熟練以后,就可以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或者運用場景的不同靈活應用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