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鎮概貌。 李青攝
“卜多小河牛欄江,海拉漢子淚汪汪;男到十六打工去,女嫁外地不還鄉。”這是十幾年前,海拉百姓口中常念叨的民謠。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海拉鎮,境內山高谷深,既有海拔2879.6米的貴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又有海拔較低的牛欄江河谷地帶。地勢落差大、交通閉塞、水土流失嚴重,種種因素導致海拉鎮一直處于極貧狀態。
在這里,烤煙是留守家鄉的農民賴以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2020年,該鎮有170戶煙農,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8戶。
為了給海拉的煙農提供優質到位的服務,畢節市煙草專賣局(公司)設立了海拉煙葉收購點,如今點上共有趙澤坤、錢朝華、李茂義、陳朝勇4位煙葉技術員。他們之中,在海拉時間最長的趙澤坤已經待了13年,時間最短的李茂義也已經待了6年。
十余年來,他們陸續加入海拉煙葉收購點這個小家,共同服務著海拉鎮的煙農,管理著分布于16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煙葉,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他們的努力下,一戶戶家庭擺脫了貧困這個“頑疾”,通過種煙蓋起了新房,改善了生活,過上了更加幸福的日子。
紅光村煙農楊玉華今年55歲,因小兒麻痹后遺癥留下殘疾,他的妻子自小雙腿發育不良,兩人養育著三個孩子。趙澤坤至今仍對楊玉華的老屋記憶猶新。
“第一次到他家的時候,家里沒有一個像樣的凳子,塑料凳都是向鄰居家借的。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趙澤坤說。
從2012年起,趙澤坤開始與同事一起幫扶楊玉華。他們妥善利用行業補貼資金,在楊玉華家屋后修建了30立方米的水窖,解決了楊玉華一家和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難題。在產業上,楊玉華在趙澤坤他們的幫助下種起了烤煙,技術員們輪流指導他開廂起壟、適時移栽、大田管理,大家出工出錢又出力,只為楊玉華能通過種煙改善生活。
2019年,楊玉華種了8畝煙葉,收入近4萬元。用上政府的補貼資金,加上多年的積蓄和孩子外出打工寄回的生活費,楊玉華修建了一幢新房,購置了沙發、茶幾,生活越過越好。
楊玉華是靠種煙脫貧的代表,花果村煙農沈成維則是靠種煙致富的代表。今年28歲的沈成維曾外出打工多年。2014年結婚以后,為了照顧家庭,他回到了家鄉。經過深入了解,2015年,沈成維開始種起烤煙。
“烤煙屬于訂單農業,不愁賣,相對效益也比較高,又有技術員指導,我從一開始就很有信心種好烤煙。”沈成維說。
一年又一年,沈成維的種植規模從開始的8畝發展到今年的45畝。通過種煙,他家蓋起了新房,買上了小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有了海拉煙葉收購點的四位守望者,海拉鎮的不少群眾通過烤煙種植點燃了生活的希望,煙農的家里傳出了歡聲笑語。他們有的通過種煙積累了資金,做起了買賣;有的認準了烤煙種植這條路,年復一年在煙田里打拼著。
煙農們的歡笑背后,是海拉煙葉收購點的技術員們長年累月的奔走與勞碌,是他們真心無悔的指導與幫扶,是他們一如既往的奮斗與堅守。
趙澤坤從海拉的大山中走出,見過繁華的城市,也體驗過現代便利的生活。當畢節市局(公司)將其派回海拉時,身為共產黨員的他心中充滿了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海拉駐點的13年里,趙澤坤既團結同事,又照顧煙農,自己出資幫煙農購買煙用物資等事例不勝枚舉。今年,紅光村60多歲的楊長生種了5畝煙,了解到老人比較貧困,趙澤坤為其墊付了全部種煙投入。
作為點長,在日常工作中,趙澤坤事事帶頭。“我堅信,自己走在前面,別人才不會說什么。我必須先做,才能帶動別人一起做。”趙澤坤說。
與趙澤坤不同,錢朝華的家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貴陽。2010年初到海拉煙葉收購點時,他連當地老百姓的話都聽不懂。
十年過去,錢朝華已經把海拉當作了自己的家鄉,把助力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煙農劉加兵、唐大發和彭小華都曾是錢朝華服務片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們想改變現狀卻又無計可施。
了解到三人有種煙意愿卻缺資金缺技術,錢朝華毫不猶豫地承諾,愿意為他們墊付物資款,并提供種植烤煙的技術指導,讓他們放心大膽地通過勞動改變貧困的窘境。不僅如此,錢朝華還自費為他們每家購買了一對小豬,幫助發展養殖業。如今,三人都通過勞動實現了脫貧。
“海拉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干好,做好服務,幫助更多的人。”錢朝華說。
時光荏苒,2020年轉眼過半。如今,海拉鎮的烤煙到了收獲的季節。
面對烤煙生產中最關鍵的烘烤環節,趙澤坤他們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但這種忙碌,讓他們感到充實、踏實。那一片片金葉,就是寄托,就是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