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說話是門藝術,良好的口才是成功的基石,良性的溝通是成功的鑰匙。在服務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當中,抓住了顧客,就占據了市場。順應了顧客,就適應了市場。可以說,顧客既是零售行業的生存之基,也是零售行業的生長之源。因此,在我們與顧客的溝通交流中,要注意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要管好自己的口,用好自己的嘴,避免踏入溝通雷區。
說話,人人都會,但有些話在一些場合卻不該說,我們常常看到在銷售中因一句話而毀了一筆生意的現象。零售戶如果能避免失言,把握好與顧客交流的火候,就一定能使自己的生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忌當場回絕,讓顧客感到難堪。
顧客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往往會提出一些令人頭疼的要求。比如價格能不能再低一些,能不能買一贈一等等。而討價還價,這個看似稀松平常的現象,卻已經成為顧客與零售戶的博弈。稍不留神,零售戶就會著了顧客的道。你還別不信,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雖然店里這單生意沒賠錢,但是也沒賺多少。有些零售客戶在顧客購買商品討價還價時,總會不自覺地當場給顧客一個“是”或“否”的結論。更有甚者,當場一口回絕顧客,讓顧客下不來臺,很尷尬。這種做法是不可取。因為這樣做,一方面可能會因生硬回絕,顧客轉身離去,從而失去生意。別一方面,如果碰到脾氣火爆的顧客,就會發生口角,甚至是沖突,給自己的聲譽和店鋪的形象帶來不良影響。
要知道顧客手里有錢,在哪兒都可以買到想要的商品。我們不妨分析分析顧客討價還價的原因,是因為別人賣價真的比自己低?還是因為顧客不了解商品本來的價值?只要善于察言觀色,了解顧客性格、脾氣,就能夠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比如,對于性格豪爽、大度的顧客,我們不要啰哩啰嗦、婆婆媽媽地說個不停,只要說出可以成交的價格就行了,以免讓對方反感。相反,對斤斤計較的顧客,我們就要耐心解釋,把握好機會。你說商品價格,我講商品價值,通過對比,告訴顧客一分錢一分貨,取得顧客的信賴,讓生意成交。
切記,不管生意是否做成,不管顧客如果刁難,我們始終要記住一點:不要生氣,和氣生財。的確,我們遇到過很多討價還價很久,耽誤你大半天時間的顧客,最后到快成交時,突然變卦,讓人生氣。每當這時,也要笑臉相送并告訴顧客:“這次不買,歡迎下次光臨”。說真的,說不準下次顧客還真就來了。但如你給了顧客臉色看,就永遠沒有了下次。
二忌說話直白,讓顧客引起反感。
俗語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知道,有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顧客群體,他們的知識面和見解都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天壤之別。當你在與顧客溝通交流時 發現顧客在認識層面上有不妥的地方,千萬不要直截了當地指出他哪里說的不對,哪里理解有誤,或者直白地予以糾正。一般來說,人們是很討厭在別人面前丟臉和難堪的,你直面地指出了他的錯誤和缺點,只會讓他心生厭惡,引起反感。因此,一定要區別不同顧客,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做到言之有物,把握好談話的技巧、溝通的藝術。
小李是一家蔬菜水果副食商店的老板。一天,一位50多歲的大媽走進超市,走到蔬菜柜臺選購蔬菜。由于商店里顧客較多,小李也比較忙。這時,大媽已選購了青椒、西紅柿,看見小蔥后問小李:“這種小蔥辣么?”正在給顧客拿東西的小李順口說:“不辣還叫小蔥么?”大媽一下子被噎在那兒。很快,大媽把已經選好的青椒、西紅柿等蔬菜一股腦地放回原地,一邊往外走一邊悻悻地說:“沒見過說話這么難聽的,以后再也不來你的店里買東西了。”小李委屈地說:“我說的是實話呀,小蔥本來就是辣的么。”
生活中也不乏這種說話難聽的人。更糟糕的是,不少人自以為這是真性情的表現,從不反省,自顧自地傷害了顧客。結果只能是人際關系越來越差,甚至“眾叛親離”。說話直白無可厚非,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改正。但有的人說話帶刺,喜歡指責、命令別人,還有的總是以偏概全、歪曲別人的原意,甚至不愿傾聽,經常打斷對方。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常因說話得罪顧客,就必須反省自己了。不妨多站在顧客的立場想一想,換個讓顧客舒服的表達方式,才是成熟有效的溝通。
三忌強詞奪理,讓顧客心生厭惡。
有些零售客戶朋友喜歡跟別人爭辯,喜歡強詞奪理。凡事愛爭個高低,論個輸贏。他們認為自己見多識廣,永遠正確。甚至有些老板還會“得理不讓人,沒理爭三分”,這種老板最不受顧客的歡迎,這種做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把商品銷售出去,而不是去和客戶比能力、比見識。呈一時之能,雖然會獲得短暫勝利的快感,卻贏得了口舌,失去了顧客。如果一味地強詞奪理,就會讓顧客心生厭惡,引起反感,最終影響生意的成交。真正的溝通技巧,不是與顧客爭辯,而是引導顧客接受你的觀點,認可你的商品。而對于顧客購買的商品,因售后服務發生爭執的,一定要態度誠懇,熱情積極,千萬不能推三阻四,強詞奪理,把責任推到顧客身上。那樣,不但會失去顧客,降低信譽,甚至會激發矛盾,引起爭端。
顧客老王在一家日雜綜合商店買了一個電飯鍋。用了不到十天,電飯鍋的插座就出現了問題,電插頭插不進去了。老王趕忙拿著電飯鍋去找那家商店。誰想,老板看了看電飯鍋便皺著眉頭說:“這是使用不當造成的,不在保修范圍內。如果想維修,就要拿維修費。”老王一聽就急了:“我剛買了沒有十天,憑什么不免費維修?明明是你的電飯鍋質量有問題,你卻說是我使用不當。我這么一大把年紀了,我會來訛你不成?”店老板就是不吐口,一再強調是使用不當。老王氣得臉色發青,嘴角哆嗦。這時,店里的顧客紛紛指責店主,說他這種對顧客不負責任的行為讓人心寒,以后誰還敢到店里來買東西?在眾人的指責下,店主無奈地為老王免費換了一個配件。臨走時,老王指著店主的鼻子說:“就你這樣做買賣,早晚得黃”,說完氣哼哼地走了。從此,老王再也沒踏進這家商店半步。
四忌語言冷漠,令顧客望而卻步。
俗語道:“言語傷人,勝于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每個人都希望與有涵養、有層次的人打交道,每個人都有自己所避諱的事情。作為零售店主,在與顧客溝通的過程中,要盡量態度熱情,語言誠懇,用自己的真情換得顧客的情感共鳴。千萬不要態度冷漠,語言生硬,讓顧客感到寒心,覺得你很高傲,留下看不起人的印象。更要注意回避那些顧客所忌諱的事情,躲開不必要的沖突 。
常言道:“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聰明的人可以用一句話把人說笑,而愚笨之人的一句話可以把人說跳,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區別。說話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語言素質,一個會說話的人,必定是一個有禮貌,懂得看時機、分對象、把握分寸、掌握語調、分場合的人。人人都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人人都喜歡聽好話。不然,怎么會有"贊美與鼓勵讓白癡變天才,批評與抱怨讓天才變白癡"這一句話呢。作為生意人,一定要面帶微笑,真心聆聽顧客說話。主動與別人打招呼時絕對會出現的情況就是,打招呼的人熱情對方就跟著熱情,冷漠的給別人打招呼就會的得到冷漠的回應,所以我們在給顧客打招呼時一定要熱忱為先,你的熱忱會影響顧客的心情。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訓。出言不遜,舌頭也能殺死人。特別要注意話到嘴邊要留個“把門”的,所謂三思而后說,絕不能圖一時解氣,不顧后果地隨口就說,過后又后悔莫及。惡語傷人、尖酸刻薄、冷眼相對,這些都生意人的大忌。那些對待顧客生硬、冷漠,處處樹敵,時時開戰的店主,觸犯了生意人“和氣生財”的大忌,終將會因自己的缺陷給自己的生意帶來不良的后果。
雙休日的一天,紀女士到附近一家菜店買東西。看到貨架上的鮮姜時,她隨口問了一下鮮姜的價錢。當被告知10多元一斤的時候,她不禁脫口而出:“啊?姜怎么這么貴呀?”想不到店主態度冷漠地說:“嫌貴就別買了,等什么時候便宜了再買!”一句話噎得紀女士買也不是,走也不是,愣在原地半天沒緩過神來。片刻后,紀女士逃也似地走出了那家菜店。
從此之后,她對那家商店退避三舍,還提醒周圍朋友別再到那家商店買東西,免得花錢買氣生。
五忌無禮質問,招致顧客怨恨。
作為零售店主,要理解并尊重顧客的想法和做法。因為人各有所需,各有所想,不能一味的強求顧客認同你的價格,購買你的商品。尤其是在顧客感到不滿意而不愿購買你的商品,或者對商品價格、質量等提出疑問時,一定要注意懂得禮貌,不應該用審訊的口氣,“逼問”的形式去強迫顧客認同你的觀點。用質問或者審訊的口氣與顧客交流溝通,是零售客戶不懂禮貌的表現,是不尊重人的反映,是最傷害顧客的感情和自尊心的。要知道,質疑顧客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無異于把顧客當傻瓜,會讓顧客反感,甚至招至顧客的怨恨。特別不要說“憑什么說我店里東西貴呀?”、“你說說,我的貨哪兒不好?”、“這種商品和你說的那種質量不一樣,你懂么?”等質問、責怪口氣的話語。因為這種方式,會讓顧客感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逆反心理也會隨之產生,往往就會對你的店鋪敬而遠之。記住,如果您要想贏得顧客的青睞與贊賞,忌諱質問。
結語:
善于溝通的人,一言明百理。不善于溝通的人,百言不明一理。零售店主與顧客溝通,不是指你多么善于說話,多么善于高談闊論去解決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零售戶要具備足夠的引導能力。在與顧客溝通的過程中,并不是只要說和聽就可以,你還需要不斷思考,思考顧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為一名零售客戶,應該學會洞察顧客的心理,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只有以最真誠的心為顧客服務,遵循“一切為了顧客,為了顧客一切”的原則,才能掌握主動權,在激烈的商戰中立于不敗之地,為自己打拼出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