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日常經營中,我們會碰到許多并沒有現實購買需求的顧客,他們一方面是為以后的購買做準備,一方面是怕買虧了“貨比三家”、未雨綢繆,這類顧客一旦我們零售客戶能處理好,就會變成現實顧客,實現銷售、搭成生意。那么,如何激發顧客的潛在需求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看看同樣又是如何支招的——
案例一:
一日,一位顧客走進零售客戶張三的超市里問:“老板,你的店里有沒有散裝的大米賣啊?”張老板一看這位顧客兩手空空,也沒帶袋子,又沒有交通工具,憑經驗就知道來打聽價格的顧客。就說,我們家不賣散裝的,都是整袋銷售。整袋是什么個概念:有十斤裝的,二十斤裝的,五十斤裝的,還有一百斤裝的。一聽老板這么回答,顧客二話沒說,回頭就走了。
其實,這位顧客一方面是來打聽價格,一方面也想購買大米,他之所以問多少錢一斤,就是想少買點兒,因為現在處于夏季高溫期,買得多了,時間長不僅會生蟲,而且還會霉變。這不,因為是大清早,超市沒開門,這位顧客就信步走進了張三超市,心里想要是有散裝的可以買個十來斤。張三這兒正好有十斤裝的大米,如果他介紹到位,也不會失去這筆生意。
零售客戶支招:發現顧客潛在需求要“三多”
有時,潛在商機的流失,大多數是我們零售客戶“聰明”所造成的,有時真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由于接觸的顧客多,許多零售客戶一眼就能看出這位顧客想不想買東西。經驗是好的,但僅憑經驗行事就會害人了。上面的這個案例中,張三生意的流失,和經驗絕對有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張三應該這樣做:一是多問。顧客之所以打聽,因為是他們對某件商品的知曉率不高,想請商家指點迷津的。問的多了,就知道顧客的需求點在哪里,然后開展針對性地營銷指導,這叫精準營銷;二是多介紹。也就是多說幾句話的事情,有時,零售商家對一些顧客的詢問愛理不理,懶得多介紹,也造成了商機的流失,要有百問不煩,百講不煩的銷售心態,心態好才能搭成生意;三是多思考。要知道顧客詢問的潛臺詞在哪里,顧客來打聽某件商品,說明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只要商家多想一下,多費點兒神,潛在需求就會變成現實購買。
造成這筆生意流失的主要原因還是商家判斷失誤造成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這類顧客大多不會購買某件商品。但是,話又說回來,顧客如果不想買東西,他到你店里來干嘛?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現實顧客,就看商家會不會找到顧客的消費“痛點”。
案例二:
前段時間,持續高溫都在35°C以上。在這個高溫天氣里,一般條件較好的零售店都開空調。而張海龍的店里雖然有個柜式空調,但為了省電,只有兩臺吊扇在搖著。這時,有一對小夫妻來到海龍超市,男同志手里拎著一手提袋的嬰兒衣服,女同志腆著個肚子,兩個人都是一臉的汗水,他們在副食品柜的奶粉前轉來轉去,不時地拿出奶粉來交頭接耳。一看這女同志是懷著個小孩子,不是現在就來買奶粉的樣子,服務員并沒有上前搭訕,而是自己拿著一個廢包裝盒在扇風乘涼。老板張海龍一看,這可是個消費潛力非常巨大的顧客啊,現在就是不買,服務好了,以后可是咱們長久的客戶。于是就迎了上前,但是,由于這兩位顧客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看到有人前來服務,加之店里的溫度較高,于是就攙著手往店外面走去。
零售客戶支招:讓顧客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
從上面的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這位女同志已經到了臨產期,大家很可能看到,他們已經在做產前各項準備工作。之所以造成今天的生意失敗,可以歸集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店內的氣溫太高。我們有的零售客戶為了省電,在人流量少的時候會關閉空調,采用其他的降溫方式,但效果很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顧客流失;二是服務不到位。不要拿著“經驗”的眼光看待事物,好多生意的流的失,都是上了“經驗”的當,服務員認為該對顧客孩子還沒生,只是閑著沒事來看看。我們看到,嬰兒穿的小衣服都買了,怎么就沒有買奶粉的可能,即使不買奶粉,也可能會買嬰兒用的沐浴露、爽身粉、尿不濕。在顧客需要幫助的時候,服務員無動于衷,生意“黃”了也在意料之中。
事后,雖然謝老板作了一些補救措施,但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了。所以,要想讓潛在顧客變為現實顧客,我們與其在事后控制,還不如做好事前預防,讓服務滿意了,商家才有錢賺。你省那倆錢、那點兒時間、精力,讓顧客“受傷”,想賺錢都沒有機會。因此,潛在顧客一定要拿當現實顧客來看待,才有機會挖掘出消費潛力,反之就會失去。
案例三:
零售客戶吳海青在集鎮上開了家中型超市,兼賣灶具、燈具等一些小家電。吳老板有一手維修灶具的手藝,所以,在鎮里開店的商家也只有他一家提供上門維修服務。前幾天,村子里有個叫張洪東的顧客打電話來,說家里的灶具出現問題,請他上門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正好老吳生意清閑,于是立馬拿上工具、帶上配件騎著電動車就去了。到村頭一問,村民指著一家樓房說,剛才還在這兒閑坐的呢,一準在家。老吳到那敲門、進到顧客家里去,一看卻愣住了,這位不是老吳的熟人。原來,這位叫張洪中,村子里人粗心給聽岔了,這樣的笑話鬧過不是一回兩回了。而巧的是,張洪中家的煤氣閥門出問題了,一開閥,老是聽到“滋滋”的漏氣聲。而不巧的是,老吳今天來恰巧就沒帶這個工具。怎么辦呢?老吳就說,這你是小問題,但我今天工具沒帶,等會兒我到張洪東家把活兒干完,我就趕回去拿東西,幫你調一下。當時,老張以為是客氣話,也沒放在心上。結果,過了幾小時后,老吳真的帶上專用扳手來了。一番忙碌過后,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還順手幫他把灶具調到最佳狀態。并且,謝絕了老張留飯的邀請,匆匆騎上電動車回家了。
零售客戶支招:顧客有需求,零售店才有發展
這是典型的多管閑事的故事。據我所知,故事到這兒還并沒有結束。結果是這樣的:幾天后,張洪中來到老吳的店里,購買了一套灶具、油煙機、鍋碗盆勺及一堆日用品。原來,老張的兒子在縣城買了房子,這幾天正準備搬家,本來這些東西都準備在縣城里買,但老張不同意,就要在老吳這兒買。一方面說老吳這人實在、夠義氣,一方面也有私家車,拉這些東西也方便。老吳說,顧客有需求,商家就要盡可能想辦法,給他們方便了,他們才能記著你。自己搭把手、費點事,就當是交個朋友吧。
一些潛在的顧客,純屬我們“多此一舉”才變成現實顧客的。我也有著很切身的體會,一次,我去送貨時,正趕上下大雨。剛在公路拐上村道路時,看到一個人背著一大筐子的貨物在雨中吃力地走著。這個人我認識,平時都是本街老李家的老客戶,按理說同行是冤家,巴不得他的貨物全泡成廢品才好呢。但我卻沒有這樣做,趕緊停下車來,把貨搬進面包車里,把他人安排在副駕駛上。原來,他的電動車壞了,一時半會兒修不好,他看貨少,天氣又不好,就趕緊背著貨物匆匆往回走,沒想到還沒有趕在雨的前面到家。要不是我,這一筐子貨物,真成了廢品了。最后,結果大家也許能猜出來,老李家的老顧客,變成了我家的新顧客。
案例四:
前幾天,一位顧客到零售客戶張洪民的店里問,老板,你這兒有臻品南京嗎?臻品南京在當地是緊俏貨,店里經營斷貨,就是有貨的話,老張都是賣給熟人。看這位顧客要張口就要買緊俏煙,而老張的店里恰巧斷貨了。于是,老張站都沒站起來迎接顧客,快速地回答,沒有,都斷貨好幾天了。
而老張回答顧客時,這位顧客還沒走近卷煙柜臺,只是在店門口停頓了一下,就走了出去。
不一會兒,張洪民看到該顧客從對面的超市里走了出來,手里拿著一包30元的利群卷煙。撕開、點上,深深地吸了兩口走了。事后,老張天天看到這位顧客到對面超市里賣利群煙。張洪民郁悶了:我家明明也有利群煙,你為什么那天不買,偏要買個沒有貨的臻品南京呢。后來才知道,這位老板是浙江人,就在離老張不遠的地方開了個茶莊。看到這么個高檔煙顧客的流失,老張很郁悶。
零售客戶支招:激發顧客潛在需求要多推介
俗話說“失之交臂,差之千里”,比喻也許不恰當,但道理卻是一樣的。張老板之所以失去這個顧客,一是存在著“欺生”的心理。大家來看看,他這兒的緊俏品牌都賣給了誰?在張老板眼里的老顧客,老主顧才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人為把顧客區分成三六九等,這種觀點千萬要不得,防止到最后“兩頭不討好”。二是沒有推介其他的替代品牌。我們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來,這位顧客是浙江人,俗話說“煙酒不離店”,他應該對浙江產品牌的卷煙比我們當地的卷煙要了解,忠誠度要高。之所以有抽地產煙的需求,也就是入鄉隨俗的結果。一旦發現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其潛在的家鄉情結就會被激發出來,而張洪民卻沒有抓好這個機會。但是,老張對面的那家超市,肯定是熱情地推介了其他品牌,里面就包括利群。多說幾句話,生意就會成功。要想把顧客的潛在需求給激發出來,零售客戶就要多推介。無論是卷煙還是其他的商品,這種辦法同樣有效。甲品牌家里沒賣或者斷貨了,那么,可以推介同質同檔的乙品牌,在許多商品相似度較高的現代社會,缺少的不是品牌,而是我們缺少去推介其他商品的耐心。雖然有的顧客購買目的非常明確,但是,如果在缺少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只要你推介到位,顧客嘗試購買的潛在心理也會被激發出來,銷售成功也是必然。
商海流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