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卷煙廠出口的;這是上海煙草集團公司出品,上海卷煙廠制造的,別看都是紅雙喜,大致模版一樣,但細看就會發現有差別,一字之差可能就代表了一個公司的發展歷程呢。”9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浙江湖州湖城碧浪湖社區,65歲老人章明強家中,從一本本整理成冊的煙標(煙盒子)到門券(門票),從門券到報頭,老章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在老章10個平方米大小的書房里,一張書畫桌,三面書柜,干凈整齊。其中一個書柜的大半個空間都被整齊成冊的文件夾占據了。文件夾邊欄上清晰標明“軟殼(江蘇)”、“軟殼(四川)”等字樣。可以看出,老章對收藏這活非常講究,用他的話來說,“老伴總說我在‘撿垃圾’,那我就得把這些‘垃圾’撿得整齊,有規模,和‘事業’一樣。”
上世紀80年代初,老章是菱湖和孚刀具廠的一名銷售人員,一年365天總有大半時間在外出差。河南、河北、湖南、山東,跑遍了全國各大小省市,這也為他的收藏之路提供了前提和便利。“出去干活,看到沒有的門券或是好看的煙標,就順手捎個回來。”一開始,隨手把他們夾在工作本里,為的是紀念和回憶,但漸漸地發現原來紀念可以“收藏”。“你看現在人們抽得比較多的是中華、紅雙喜,對于煙民而言誰會在意它外部包裝的變化呢? ”章老大致數了數,光中華硬殼煙標,他就收了11種。從有無條碼,到焦油量大小增減,都能明顯地看出煙史的變化。他說,自己不抽煙,但為了這些風格各異的煙標,托朋友輾轉購買,錢不多,也就一二元的事,但心思卻花了不少。其中包括現在絕版及少見的“老刀牌”、“飛馬”、“大前門”等牌子,軟、硬殼煙標的收藏總數也達到了1504張。
在他的11大本門券冊,3000多張門券里,從0.5元的獅子林門票到5元的故宮參觀券,再到15元的莫干山旅游景區門券,各個年代的景點價格逐一變化。“門券這東西比較特殊,方寸之地可以體現一個景點、一個城市、一個時代,讓人足不出戶就能賞盡天下景,知情天下事。”除了從門券里學習知識外,章老還特地剪起了報頭。“報頭多是大家之作,看得、臨摹得多了,對自己的書法也會有幫助。”在厚厚的一本報頭收藏集里,有《人民日報》、《濟南日報》、《寶雞電視報》等30多個省市的大小報頭,共789張。
老章告訴記者,門券、煙標、報頭這些都是時代的一個縮影,很多往事我們來不及經歷或是錯過了,但通過它們可以重溫,這是一件幸福的事。老章說,現在自己正在整理名為“星火燎原”系列的門券,把中國共產黨成立到解放時期的門券都理出來,打算拿到社區去展覽,讓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這份“收藏之樂”。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