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英國最流行的是斗煙和鼻煙。煙民們買到天然的煙葉后,往往根據自己的吸食偏好來加工。為了使煙草不霉變,他們往往會用一個金或銀的首飾盒來貯存未加工的煙草,而把首飾珠寶等飾品另置他處,待想要吸食煙草時,再拿出來加工。
在美洲,雪茄煙最早是成束地裝在豬膀胱中出售的,其中還放一兩支香草除臭。豬膀胱,雪茄煙最早最原始的包裝。
歐洲半島戰爭,使雪茄煙風行。在此期間,荷蘭、奧地利、瑞士紛紛發展起了專門的雪茄煙生產工業。1830年,烏普曼公司的銀行將雪茄裝在密封香柏木盒中運回倫敦,供董事們享用。此后,香柏木盒開始盛行,并成為哈瓦那雪茄和所有手工制雪茄的標準包裝。因為香柏木的好處在于可避免雪茄太過干燥,并可促進雪茄繼續熟成。后來,再改為使用大的香柏木柜,可以裝10000多支雪茄。
1837年,移民到古巴的加利西亞人拉蒙·阿萬斯,開始將彩色平版印刷標簽應用到雪茄盒上。于是,無論來自何地的手工制雪茄,都使用彩色平版印刷標簽。
19世紀中期,雪茄工業迅猛發展,需求質量也增加。哈瓦那和其他品牌的雪茄,不僅在盒蓋內面印有標簽或圖繪花紋,就連盒子本身也帶有彩色的裝飾滾邊,盒子內部還有彩色貼紙蓋住雪茄。這種木盒被稱做“天然盒”。
隨著發展,又有少數雪茄采用厚紙板包裝,也有許多品牌的單支雪茄裝入鋁管并襯以香柏木包裝。
在歷史上,卷煙曾經接受過一次最崇高的榮譽,規格之高,空前絕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1843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和瑪莉亞·阿梅莉王后,下令當時主管皇家煙草專賣的西蒙子爵制造了2000支帶有金嘴的卷煙,采用當時罕見的平版印刷紙卷裹成,裝在鍍金檀香木匣子,10支一包。煙匣精巧別致,匣蓋可滑動,便于取放煙卷。然后,以每包60個金法郎的價格進行拍賣,把所得利潤用來救濟在高德勞普颶風災害中獲救的幸存者們,資助他們重建家園。
這可能也是近古時代最豪華的一次煙的制作和包裝。
從某種意義上說,卷煙包裝的發展史就是一段社會的發展史。
在我國清代,人們廣泛吸食的,大多是在陽光下曝曬以后的曬煙。在很多煙鋪,曬煙都是用大麻袋填充式包裝,散亂堆放在檐下。一些煙鋪作坊為了促銷,動了一些腦筋,如福建煙商在推銷“建煙”煙絲時,就在包煙絲的土紙上蓋印上蘭花等圖案,并且在每包里加附了一個美麗的貝殼。于是,“建煙”煙絲很快就占領了市場。
天津中和煙鋪(又稱五甲子老煙鋪),是一家歷經明、清、民國三朝的老字號。店內出售的煙葉,一律用白紙包包,麻繩捆成四方,再交人提走,這稱為“錠子煙”,包裝講究手風、手法。每包扎好后,再加蓋中和煙鋪戳記。后來改為硬紙盒包裝,外面印有萬字錦的綠色花紋;打開紙蓋,里面印有“中和煙鋪,五甲子老煙鋪”的字樣。這樣既美觀大方,又起宣傳作用。
煙產品的包裝一直都受到了人們和商家的關注。因為,這有利于消費者識別和選擇,有利于經營者運輸、貯存、銷售,有利于卷煙市場的管理和稅收的征管等。
煙草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從一開始都具備商品的一切功能。作為商品,需要市場,需要吸引廣大消費者的注意,也就是廣告。煙草以及煙草制品也不例外。
最早出現的煙制品廣告約在1614年。在英國倫敦,一家煙店率先掛出了“黑童”煙招牌,告示該店煙盒子、打火石、火筒子、小鉗子、斗煙絲、鼻煙末、煙葉及木簽子等等一應俱全。供君挑選,歡迎惠顧。
1644年,中國天津城北門外大街,山西臨汾商人張晉凱開了一間小煙鋪,名為“中和煙鋪”(又稱五甲子老煙鋪),人們又俗稱“老西兒煙鋪”。相傳,《施公案》主人公施世綸任總督駐天津時,常光顧此店,并為張老板揮筆題寫了“中和煙鋪”四個大字。張遂鐫刻成巨匾懸于門首,從此煙鋪名聲大震,財源廣進。
明清時期,在我國各大城市中,許多煙鋪、煙具店都撰寫著宣傳自己煙鋪中煙制品和煙具的牌匾、煙幡、煙對聯等等,例如:
客至周旋,調和水火;
器司呼吸,變幻云煙。(煙具功用)
淡淡煙云歸一路;
吸取水旱備兩枝。(水旱煙袋俱全)
噴云泄霧藏半腹;
玉簫金管坐兩頭。(喻煙鍋為金管銀嘴玉簫)
個中滋味頻嘗取;
紙上煙云任卷舒。(煙絲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