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而奇特的中國鼻煙壺是融繪畫、書法、詩詞為一體的藝術品,它不僅涉及廣泛的知識,而且綜合了玻璃、玉器、瓷器、琺瑯、竹、漆、犀牛角雕刻等多種手工藝。作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難得的瑰寶,它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鼻煙壺藝術是隨鼻煙的流行而發展起來的。大約在明末清初年,歐洲傳教士將鼻煙和吸聞鼻煙的習慣傳到中國,并帶來了歐洲的鼻煙盒。然而在我國,最早盛鼻煙的器具是仿中藥瓶而制作的。這種盛鼻煙的古藥瓶,早期稱“煙瓶”,它不同于歐洲的鼻煙盒,是中國鼻煙壺的雛型。
康熙中期以后,無論是在款式,風格還是藝術水準,鼻煙壺已完全從古就藥瓶中獨立出來。這一時期的史籍記載中多用鼻煙“壺”而很少再見“瓶”字,如康熙49年李煦奏摺中就提到了鼻煙壺。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鼻煙壺的創始,很可能是在康熙帝的旨意下由宮廷造辦處設計試制的。康熙年間所制鼻煙壺多呈古樸、渾厚之風格。到了雍正年代,鼻煙壺的造型和色彩又有了不少新變化。到了康熙以后,鼻煙壺的發展更是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出現了中國鼻煙壺藝術空前繁榮的時期。
乾隆末年,內畫壺的問世,使鼻煙壺藝術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據傳,內化壺是由一位僧人首創的。當時,有位進京辦事的小官吏因完不成公事,被迫寄宿在廟里。由于他嗜鼻煙成癖,壺里的鼻煙用完后又無錢購買,只得用煙簽去掏粘在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在內壁上劃了許多道痕跡。廟里的一位僧人從中受到啟發,使用一根彎鉤的竹簽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壺內,于內壁上作畫。這便是內畫壺的來由。
光緒年間至本世紀初是內畫壺藝術的興盛時期。期間,內畫壺藝術是名家輩出,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直到今天,中國的內畫壺在國際上仍然享有很高的盛譽,它是華夏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
?
?
鼻煙壺是一種奇特的手工藝品,它要求作者在主題、形式、題材、色彩、書法、繪畫、題詞等方面精心設計,在較小的體積上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耐人端詳和觀賞。對于不同的品種,還要求能因材施藝,充分表現不同材料的天然紋理和質感。至于內畫壺,不僅要求藝術家有較高的繪畫書法水平,而且要有較深的文學修養
正因為如此,中國鼻煙壺不僅為當時的國內官吏、士大夫以至民眾爭相鑒賞,互相饋贈,而且深受國外人士的喜愛。各國藝術鑒賞家都以搜集和收藏中國鼻煙壺為時尚,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也珍藏了不少中國鼻煙壺的珍品。如美國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就收藏了372件中國鼻煙壺,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鼻煙壺大多是十八世紀的作品,其中還有清末著名的鼻煙壺藝術家馬少宣1903年創作的“書法內畫壺”。現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地,中國鼻煙壺作為一種藝術品一直為人們所鐘愛。1969年11月,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在紐約宣告成立時,曾有119位中國鼻煙壺鑒賞家代表出席了成立大會。
在中國內畫鼻煙壺的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不少制作內畫壺的藝術名家。如清朝光緒年間至20世紀初最著名的匠師有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葉仲三、畢龍九、張文堂、薛金萬等,他們的作品現都已成為稀世珍品。當代內畫壺藝術家也不乏其人。如中年內畫藝術家劉守本,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繪畫精細,色彩鮮明。他的代表作品“百子圖”、“水滸108將”更是令人叫絕。1981年,劉守本訪問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大城市并當眾表演內畫壺絕技時,受到熱烈歡迎。他帶去的所有內畫壺全都銷售一空。1985年,劉守本度訪問美國展示內畫壺絕技時,美國媒體這樣報道“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不是親眼看到,不能令人置信。”
在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內畫壺藝術家名叫王習三。他在師承名家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將繪畫、書法等藝術手段,巧妙地融會于內畫壺創作之中。1981年,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國際中國鼻煙壺年會上,歐美藝術鑒賞家贊揚他的金魚內畫壺“簡直是把魚畫活了,看久了,會覺得魚在歡快地游動……”
真是太神奇了。美哉,中國鼻煙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