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QC活動在企業管理中所產生的作用已日益顯著,無論是產品開發,還是工藝改造,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提升QC活動質量呢?筆者從員工參與率、實效性和統計工具的運用等三方面進行了一一闡述。
一、注重提高QC活動員工參與率。
在整個QC活動全過程中,我們總會有些許偏見,認為一個QC成果的完成與否總是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但我們卻忽略了它卻是一個全員范疇。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由于專業領域的不同,更需要依靠全員的參與,才能鑄就一個高質量的成果項目,如果那種舊的思想偏見沒有摒棄,那么在企業今后QC活動開展中將形成惡性循環,路就會越走越窄,直至消停。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員工參與QC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呢?培訓對每一個企業中的員工知識提升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成效,我們同樣應當加大QC知識的培訓力度和普及范圍,提高員工的學習興趣和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樹立員工的“人人都是質量責任人”的全員意識,明確QC活動對工作質量、產品質量等影響程度關系;建立健全獎勵機制,激發員工參與主動性,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參與小組活動的實惠。
二、注重實效。
QC活動貫穿于項目改造全過程,以往我們對項目進行攻關時,只是對改造和創新后的成果進行重新梳理,統計相關數據,然卻不知開展QC活動是先成立小組后主動找尋課題攻關的過程。以往的這種模式必須轉變,它決定了你的成果是否具有真實性、實效性以及可推廣性,而且這種模式下,勢必會產生某些數據丟失的現象,失去它的真實性,況且開展QC活動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實際上是一個PDCA循環過程,在檢查階段中,有可能沒有達到目標,要重新查找原因并進行分析。另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課題大、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必定是好課題,孰不知課題大卻廣,你在分析過程中有可能會因為目標過多而找不到中心點,那既使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值也是枉然,成果本身是失敗的。我們常說課題“小而精”,正是如此,實效性強,這“小”又是一種精微的體現,當然“小”而卻不“精”,目標雖可在短期內完成,然而是否具有實效卻未知,有實效、有推廣價值才能為企業帶來收益。
三、注重加強統計工具的靈活運用。
曾有人說:統計工具在QC成果中只是一種修飾,效果驗證出來后,目標達到后即可,至于手段的不同,也只是一個成果的“外在美”。那就大錯特錯!就拿QC活動過程中的現狀調查來講,排列圖與分層法的結合使用,能夠將一種故障具體分析到一個班組的某個機臺的某個操作人。而平常用的調查表也可以用,卻無法讓人一目了然,只能對調查出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某種規律性。當然工具的運用還要看其適用性,不能一味追求其新穎性??v觀全省乃至全國的各個行業QC成果發布會,在評審時都非常注重成果中的工具運用,其要點還是在于運用的新穎性與適用性。工具運用的好壞,關乎成果的整體架構,可說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將成果流程數據分析時所出現的困惑比作是一道緊鎖的門,那這種集新穎與適用于一身的統計工具就好比是打開這道緊鎖之門的鑰匙,一旦開啟,便豁然開朗!
我們應當遵循QC活動的宗旨,帶領小組成員學會主動去發現課題,運用所學知識去攻關課題,不論成功與否,然而從中所獲得的經驗與知識卻不是任何東西所能替換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