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一川認為,所謂“中國文化符號”,就是能代表中國文化及其顯豁特征的一系列凝練、突出而具高度影響力的象征形式系統。文化軟實力正是通過一系列文化符號表現出來的。通過文化符號來把握、感知中國形象,進而為文化軟實力提供可參照的樣本,不失為考查中國文化軟實力狀況的一條可行的途徑。
2009年,美國《新聞周刊》根據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網民投票,評選出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2大文化國家以及各自代表國家文化的20大形象符號。網民們評出來的12個文化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德國、俄羅斯、西班牙、印度、希臘以及韓國;而在代表中國文化的形象符號方面,漢語被列在第一位,接下來依次是北京故宮、長城、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莫高窟、唐帝國、絲綢、瓷器、京劇、少林寺、功夫、《西游記》、天壇、毛主席、針灸以及中國烹飪。
與此同時,中國公眾也從眾多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中選擇出他們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對外輸出的文化符號。其中,“萬里長城”呼聲最高,有38.3%的公眾表示對外文化輸出“長城”最能代表中國文化。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其次,是“五星紅旗”(29.0%)。飄揚的國旗,象征著中華民族百年的奮斗歷史,是我們翻身做主的見證,也是我們奮發努力,興國安邦的見證。還有21%的公眾表示“孔子”是最能代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符號。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準,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另外,中國的“龍形象”(19.8%)、體現世界上獨一無二“武文化”的“功夫”(16.6%)、中國民間最富有特色最隆重的“春節”(16.2%)以及憨態可掬的“大熊貓”(15.7%)等形象,也是公眾認為能代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符號。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文化符號觀調查報告》的階段性成果稱:歷經近半年的全國大學生調查得出結論,在270項候選中國文化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項分別是:漢語(漢字)、孔子、書法、長城、五星紅旗、中醫、毛澤東、故宮、鄧小平、兵馬俑。排名11至20項的分別是:黃河、《論語》、圓明園、文房四寶、敦煌莫高窟、《史記》、造紙術、古典詩詞和京劇。可見, “漢語(漢字)”成為大學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從前十位的排名上看,有七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三個是當代政治文化概念。大學生對漢語(漢字)、孔子、書法、長城、中醫、故宮、兵馬俑所代表的我國古典文化傳統重視和熱愛,對五星紅旗、毛澤東和鄧小平所代表的中國現當代政治文化予以認同。大學生選擇的可以向國外推廣的前十大中國文化符號依次是:孔子、漢語(漢字)、中醫、書法、功夫、中餐、京劇、長城、古典詩詞、茶。
我很幸運,此生能工作、生活在歷史文化名城漢中,置身于三千年歷史積淀的沃土,三千里漢水綿延、流淌。漢朝、漢族、漢字、漢語、漢文化一脈相承,這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立身之本。我們要抓住機遇,奮發有為,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工作,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