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走到哪里,忘卻不了的是最初出發的地方,而這個地方便是故鄉。
故鄉只屬于離開了故鄉的游子。沒出過遠門,沒離開故鄉的人對這個詞會感到麻木和漠然。故鄉的蒙蒙細雨,調濕了對往事的懷想,屋后樹杈上的白雪,憶起了童年的伙伴。那一道道田埂總是那么溫婉如母親的臂腕,摟著麥苗,摟著希望的四季,任憑風雨的剝蝕和歲月的洗禮,一如母親臂腕的堅韌。那一條條彎曲而泥濘的山路,承載了多少晝夜不分的艱辛與奔波。那一聲聲真誠而清晰的惦念與問候,溫暖了多少風雨飄搖,孤獨無助的時刻……心中不由得想起母親在燈光下一邊穿針引線一邊嘮嘮叨叨的話語,知道了在母愛的俯視之下,漂泊異鄉的游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知道了母親那些土里土氣的比方,才是一生做人的道理……
回溯種種,不禁感到,故鄉的偉大正在于那貧瘠的土地上不僅生長出足以活命的大豆、玉米、高粱,而且還供奉了足以抗拒外界誘惑而不迷失自我的道德和情懷。康德說:“我心中最敬畏的是兩樣東西,天上的星辰,大地上的道德律。”我想,這也許就是他的依據吧。
感受了故鄉大地的博大與溫馨,厚重與滄桑,心底充滿了對故鄉大地由衷的敬畏與敬仰,對養育了自己的那一片故土發自內心地留戀與感激。我默默傾訴:我自愿終生作為一位故鄉的歌者,一位故鄉古老與年輕壯美史詩的見證者與記錄員。順應流金歲月,讓真情永存!
記載著成長故事和拼搏歷史的這片土地,也完整無缺的記載著社會變化,人事變遷和情感履歷。故鄉永遠給生于鄉村,長于鄉村的人們難忘的歲月,鄉村人每每想到自己的天堂,記憶最深處最清晰的莫過于那個生死相依的村莊,莫過于村莊那動人的容顏。我國歷朝歷代都會有大批難民成群結隊,整個家族,整個村莊乃至整個地區得大批外遷,或因為天災或苦于戰亂。遠的不說,中國近代史上的闖關東,走西口都是例證,他們每個人在背起行囊遠行的時候,都會對著家鄉的方向虔誠跪拜,然后擦干淚水,狠狠地幾下家鄉的一草一木。因為那是他們心智、情感和人性的原點。
在頂禮膜拜土地數千年之后,伴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蒸汽電力,信息等革命,人類開始征服自然,包括故鄉的土地。在社會轉型和呼嘯前進的城市化浪潮中,地理和精神的雙重故鄉只存活在文字和記憶中。農業文明背景下的故鄉,不是貧困,凋敝下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就是被鋼筋混凝土取而代之,成為一種無奈的記憶。
向往文明與富裕是生命的必然。許多年輕人懷揣對故鄉的纏綿與撫慰,學著前人的樣子,背著對鄉土的記憶揮手作別故鄉,走向,花香更為平闊的地方。年輕人只要傾其聰明才智,花上十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在大都市建立一個家,爭得一席社會地位,然而這也注定了他永遠也難以再搬回父母居住的家鄉。很多人常常會念叨,“等退了休就回老家,聽聽鄉音,敘敘鄉情,品品鄉味,”但多少人等了一生,最后回家的只是一個準備入土為安的骨灰盒,留下終生遺憾。離開是為了回歸,而回歸的行囊里裝滿的是和江一樣彎曲的命運。
出門千日好,不如早還家。故鄉是我們記憶的原點,靈魂的巢穴,立人的基礎。有了她,任風吹雨打,滄桑變幻,內心的價值取向和做人的骨架不會被撼動。四海弦歌息止時,我們由衷地呼喚:故鄉永在!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