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佳節。《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開始的第一個五日。由于五月五日兩“五”相重,所以又名“重五”或“重午”。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佳節,歷代文人墨客以端午為題,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唐代文秀在《端午》一詩中這樣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屈原的同情,而且表達了對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撻。北宋張耒詩云:“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寥寥數言,詩人內心的那種悲苦凄情便可見一斑。除此之外,無論是戴復古的“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今日獨醒無用處,為公痛飲讀離騷”,還是高啟的“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頗恨饞蛟橫,君忠竟不知”,抑或是蘇東坡的“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眷眷不忍決”……都表達了對屈原的無比懷念。
“五月端陽節,家家粽子香。”端午節吃粽子,是民間最為普遍的習俗。梁朝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歷代吟詠粽子的詩詞多如繁星,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唐明皇有詩曰:“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代詩人姚合寫道:“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宋代韓元吉也有佳句:“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黃裳寫到:“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詩人的境遇不同,流露出來的情感自然也就各異。在一首首的端午詩中,有反映離愁別恨的,如唐代殷堯藩的《同州端午》:“鶴發垂肩展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欲問何方是故鄉。”表達了背井離鄉的游子,重返故里時的激動之情。有反映憂悶心情的,如宋代詩人黃公紹在《端午競渡棹歌》中云:“月明中,月明中,滿湖春水望難窮。欲學楚歌歌不得,一場離恨兩眉峰。”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愁苦心境。與這些苦悶心情迥然不同的,是老舍的一首端午詩:“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老舍先生將戰爭歲月的艱苦、生活的困難,以及那種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得酣暢淋漓、真摯感人。
端午節,這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古老的傳統節日,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保持著它獨特的魅力。在詩詞中約會端午,我們心中又多了一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