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生活極為單一的年代里,露天電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中國的鄉村扮演了文化傳播的主角,成為了當年最為華麗的字眼!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觀看露天電影的鄉村夜晚,猶如一顆顆閃亮的星辰,已深深地鑲嵌在我的童年乃至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中,成為了一種永恒的文化印記。
記得家鄉還在使用煤油燈的那個時候,我還很小。有一天聽大人們吵吵:“今晚生產隊院里演電影!”我們這些小孩子一下子都興高采烈起來,早早吃過晚飯,拎著小板凳跑到了生產隊的院里。生產隊的院墻上已經掛上了嶄新的白色大銀幕,院中還擺放著一個叫做發電機的大家伙。沒等夜幕降臨,院里已經是人聲嘈雜,顯現出非凡的熱鬧景象。天黑下來不久,發電機轟隆隆作響,電影開演了。依稀記得,那天是先演了有關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新聞紀錄影片,然后是演了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70年代處初,村子里電線桿子一排排立了起來,家家按了電燈,電影演得也越發頻繁了。公社電影隊的師傅和大隊放映員輪番給各個生產隊演電影。很多時候,大隊干部會利用演電影前的間隙,拿起用白布包著著的麥克風發布廣播通知或發號施令。
有一年的冬夜格外寒冷,電影《列寧在1918》在大隊部的大院正要開演。大隊支書箭步走到放映員跟前,抓過話筒道:“各生產隊和各個學校注意了!明天我們全大隊的男女老少都要起早去大隊方塘工地去勞動。我們要打破貓冬老習慣,學習大寨改天換地的精神,要大干苦干加巧干,讓糧食產量跨黃河過長江!”接著電影正式開演。三九天的刺骨寒風里,人們從電影里記住了瓦西里將愛妻攬在懷里安慰的那段臺詞:“不要急,不要急。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那個時候,只要是聽說在附近村屯演電影,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浩浩蕩蕩地徒步去看電影。哪怕是遠在十里,二十里的地方演都要去看。有時候回來的路上遭遇下大雨,被淋成落湯雞也沒有什么怨言;有時候凍得雙腳麻木、上下牙打仗也心甘情愿。小孩子們第二天上學一下課就興致勃勃地說起電影臺詞,做模仿電影角色的游戲。那個以露天電影為主要文化傳播手段的年代,讓人們得到了比較豐富的文化熏陶,更給廣闊天地里的青年人提供了談情說愛的天然場所,成全和見證了無數對鄉村青年的鄉村愛情故事。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給鄉村帶來的變化,黑白電視機迅速普及到鄉村尋常百姓家。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靠看露天電影才能親眼看到動感的戰爭場面和各種動感的人物故事畫面。也不像過去那樣只靠入戶的有線廣播喇叭和新聞紀錄影片得知國家大事了。電視的普及讓人們坐在炕頭上看到了以前只能在露天看電影時想要看到的東西了。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也讓農村電影放映被冷落了。我們再也看不到當年在夜幕降臨時村屯里群眾四面八方云集在一起看電影的熱鬧場面。露天電影,成了從那時代走過來的每一個人永遠不能忘懷的美麗記憶。那種記憶,是電腦和網絡普及的當今時代成長的后生們所無法擁有的記憶。
因為是從露天電影的時代成長的,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夢見自己在家鄉的星光下與家鄉人坐在一起看電影。仿佛那夢中的景物和人都特別真實,醒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