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名氣很大,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著稱,又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一直沒有機會一睹其真容。孩子放暑假,正好陪孩子出去見識一下黃山。
臨行前要準備吃穿用的,早上還起得很早。冒雨前行,汽車沿途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這群散客聚齊。一路上有游客興奮得說個沒完,有的是在閉目補覺。
下午一點左右才到黃山腳下,吃過飯后,馬上趕往黃山下面的翡翠谷,看山看水看“野人”和人體彩繪表演,女兒看得比較認真,她說“野人”身上穿的不是真豹皮,是假野人。一群假的在逗一群傻子。人體彩繪讓小孩子看得有些害羞,有的低頭不敢直視,有的置疑演員是否害羞。
晚上住在山下,房間霉味很重,老婆有些過敏癥狀,附近藥店沒有那種抗過敏藥,只有到附近醫院開藥,藥費五毛,診費十元。
路上發現好多蟬在鳴叫,在店家燈光的吸引下飛舞,不少可能飛累了或被玻璃撞暈了,被孩子們捉住,成了玩物。我幫女兒捉了幾只。細看這種蟬不同于家鄉的,個頭較大,體色灰暗,雄蟬發生器蓋板較小,奇異的是雄蟬腹部中空,迎光一看,是半透明的。
第二天吃過早飯,坐車去夾溪河漂流。漂流處游客穿上救生衣,選好劃槳,魚貫爬上漂流皮筏。有人不會駕馭皮筏,只見皮筏直打轉不前行。一路水流聲、歡笑聲、驚叫聲,聲聲入耳。人可能都有親水的天性吧。水不太深也不太清,水流也不太急,只是兩旁樹枝和雜草上掛了不少垃圾,有些煞風景。看那些垃圾的位置,可知有過洪流,起碼比眼前的水位要高兩米左右,想象那樣的洪流完全可以把漂流者沖得無影無蹤。
漂流過后,換衣坐車開始上黃山,盤山道有幾處窄險處,兩車交會時,幾乎是零距離。車輛拐彎時,車體傾斜,讓人東倒西歪。
到達黃山的后山云谷寺,客分兩撥,一撥步行上山,一撥坐纜車上山。從纜車上往下一看,深壑幽谷,奇山怪石,松草散布,美景處處。山風一吹,纜車晃動,一陣心悸手濕。再來顛簸響動,又是心跳怦怦。下了纜車,重拾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
一路行走,一路駐足聽導游講解景點,一路拍照。夢筆生花處,游客都要排隊拍照,似乎游客都想妙筆生花,寫就人生錦繡文章。飛來石就是一塊大石頭,游客小心謹慎,甚至是膽戰心驚地爬上去,看一眼周邊的無限風光。飛來石處見一只松鼠,不怕游客,向游客討吃的,吃飽后才消失在樹林中。
一路上沒見云海奇觀,只有濃霧來去無蹤,倒也不錯。一陣風一陣雨,把游人吹淋得趕緊穿雨衣加衣服。沒有準備的游客,被吹得抱胸叫嚷著,好涼。山下是夏天,山上轉眼像是春秋天。路上經過團結松、黑虎松、連理松這三大名松,連理松前夫妻、情侶排隊照相,秀一把恩愛,表一份心愿。
傍晚到達住宿處光明頂。光明頂沒有明教痕跡,也沒有張無忌拯救明教的演藝,只有一座足球狀的氣象站,還有光明頂山莊,這是我們要投宿的地方。據說光明頂是看黃山日出和日落的好地方。當晚,濃霧彌漫,涼風習習,沒有看到日落,希望第二天早上能看到日出。
當晚入住是豪華間,上下鋪,十人擠在十平米左右的房間里。據說還有無水供應更擁擠潮濕的普通間。真正窄小的標準間,一晚1280元,一般人雖說窮家富路,但也很少有人入住標準間。山上濕度很大,因而房間霉味濃重,有游人打呼磨牙說夢話,真是難以入眠。
好容易困乏難支,昏昏睡去,就聽游人大動。原來各個旅游團的導游已招呼游客起床,開始新的游程。起床一看,山莊里外都是游人,有的游客裹著被子已到外面打探回來,報告說沒見日出,只見濃霧。導游的招呼聲和游客的熙攘聲混成一片,大家在各自導游的吆喝帶領下,各奔游程,山莊又回歸寧靜。
冒著濃霧前行,只能低頭走路,抬頭看霧,左右看樹。路和樹在霧中都變得濕漉漉的。經過鰲魚峰,往下看,透過濃霧隱約可見深淵幽谷,松樹幾棵,陣風一吹,真擔心人會像樹葉般被吹下去。
又經過幾處險處,來到一線天。山體中間有條縫,游客順著縫中石階爬下,窄處只夠一人通過,陡處有七十多度。只有這處下山要爬的,待到平坦處,腿還有些打顫,心跳久久難以平復,回望山縫高處有一石懸著,不知是否穩妥。
又是登高爬低走了不知多遠,走到黃山最高峰蓮花峰腳下,蓮花峰下面的一段山路也是相當艱險難行。還好因為大霧,蓮花峰禁止攀爬,大家有些遺憾又有些釋然。休整拍照后向迎客松方向進發。越接近迎客松,游客越多,可謂摩肩擦踵。迎客松旁邊有幾處山峰,形象奇特,有像臥佛的,有像烏龜的,引游客紛紛拍照。
迎客松前,游客更多,幾乎每位游客都要與迎客松來個合影。迎客松因為樹齡長,據說有800多年,形象佳而榮登十大名松之首。迎客松樹冠和枝杈有點像人的雙臂,欲把游人擁攬入懷狀。迎客松不愧是黃山第一松,雖名為迎客,游客卻要經歷千辛萬苦攀爬,才能領受其迎客的熱情。迎客松旁有陪客松,游客可以親密接觸陪客松,不像迎客松,游客只能在幾米外拍照。
看過迎客松,匆匆黃山之旅就快結束了。有人選擇走著下山,有的坐纜車下山,我們坐纜車10分鐘左右就到達了慈光閣,步行的要花1-2小時才能到達,等大家都到齊后,乘車回到山下。
在山下吃完中飯后,我們等了兩個多小時,才集齊了不同旅游線路的同車人。看著那些上山下山都攀爬的游客,走起路來,雙腿僵硬,有的甚至一瘸一拐的。不是游客征服了黃山,而是黃山征服了游客。比起扎根于花崗巖的黃山松和每天擔重登山的挑夫,游客顯得嬌弱多了。
三天旅游,有四個導游為我們服務,換了三部不同線路的車,在三家購物店接受長時間導購。起早摸黑,不辭辛苦,拍照無數,回到家里,不看照片,大半忘去。這也許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別解吧。不過因為旅游,才知道黃山因其相貌黝黑原名叫黟山,曾經兩次從海里冒出來,不禁感慨滄海生名山的時空巨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