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熟悉的崗位、熟悉的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后,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工作、生活不再新鮮,好像都缺乏了激情,工作和崗位沒了挑戰性,好像再學不到更多的東西。
其實,靜下心來再想一想,每次領導交待寫篇文章,辦件事情,出個主意,看起來挺簡單的,可每次都不那么容易周到妥帖、越來越不容易“推陳出新”了……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缺乏激情、感覺學不到新東西,主要是心態沒調整好,工作標準該提高一些了。對照古人講的窮則思變、“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自我定位到追求極致、追求極品的境界。不是學不到東西,而是還不夠用心,不是沒有差距,而是沒有意識到差距,不是沒有激情,而是思想上的“惰性”和意志上的“嬴弱”主導了自己的心態。
其實,只要始終做到主動思考,精耕細作,精益求精,不斷朝更高的標準、更難的目標奮進,實踐中肯定是可以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思維層次的。古語講“溫故而知新”,是錯不了的。想起了古羅馬“猴子軍團”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人類社會之所以能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人有反思、創新的意識,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勇于否定和改變的勇氣。
晚上又看了一則故事,也給了我同樣的啟發。故事的名字是《大師的學生》,講的是一位學音樂的學生拜了一位音樂大師學鋼琴。可第一天,大師就給了他一份“超高難度”的樂譜,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如此,接下來的每周,不管學生能不能把前面的樂譜練熟、哪怕是彈得不成曲調、漏洞百出,接下來的一周,大師又會給他一份更高難度的樂譜,學生越來越不安、越來越沮喪和氣餒了,可他還是一次又一次選擇了堅持下來,因為他覺得大師是在整人,而不是真心想教他彈奏技巧。終于,在三個月以后的某一天,他懷著幾乎徹底絕望而憤怒的心情和一顆幾乎消磨殆盡的自信心,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教授卻沒有開口,抽出了學生練習過的最早的第一堂課的樂譜,交給學生,用堅定地眼神讓學生彈奏。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訝異萬分,當初還沒練熟、彈得不成曲調的這首曲子,三個月后,自己居然可以彈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著彈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同樣,學生有了高水平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自己的老師,說不出話來。教授卻開口了。這位鋼琴大師緩緩地說道:“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不給你更高的臺階,不給你定新的標準,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程度。”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人,往往習慣并熱衷于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愿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原來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停歇的環境壓力、高不可及的標準杠桿,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被我們跨越了,并孕育出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逼不成才,人的確是潛力無限。
這個故事也讓我更深地理解到:對于個人和單位而言,標準就是招牌,標準有時能夠說明一切。“金字招牌”掛起來不易、樹百年更難。這也讓我更欣然樂意地面對未來勢必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