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一團春意思是說人的心中要有一團生機,要有像春天一樣的活力和朝氣。將心境比作春天,這無疑是人生的一份積極心態。那么,如何養活這團春意思呢,張保振老師說了,要學習,要走進學習的春天里。把學習作為一種能力,一種情操,一種境界,一種信仰。說白了,這團春意思在人生中就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將學習做成智慧,如何養活一團春意思呢?拜讀了張保振老師《學習的春天》,筆者有三悟。
一悟: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張保振老師在《動與靜》文章中如此說靜:大手筆,總要靠大深邃來推動;大深邃,總要靠大積蓄來完成。大積蓄,需要有大靜心。大靜心,造就大動作。大靜心,是一種追求。非靜無以成學,非學無以成才,寧靜已以致遠。
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在他的日記和家書中也反復提到這個字,告誡他的子孫只要做到這個字“便有幾分真學問”。要子孫靜坐克已,靜坐反思,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這一點我們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不論是瑜伽,還是禪宗,還是中國的內家氣功,都講究靜坐的工夫。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當一個人能身形安靜、思慮安定、胸襟安詳的時候,一個人的智慧與思維能力也會提高很多。我們常說“急中生智”,這其實是個誤區。一般人只會“急中生愚”,而大多數情況下是“靜中”方能“生智”。比如禪宗的“禪”字,其原意就是“靜慮”的意思,也就是要在寧靜中過濾人生的是非,從而達到人生徹悟的境界。
其實一篇好的文章也需在靜中完成。靜能生智慧,能思慮空明,能看問題看得清楚些。空靈的靜夜里,一杯茗茶,一曲音樂,一段美文,便如同老僧入定,進入忘我的一種境地。那時的靈感齊舒,思如泉涌,仿佛有神來之筆,煉詞達意品余味,一切皆可信手拈來。
只要能真正地靜下來,就能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做到純粹,而這種極致與純粹就一定孕育著人生最大的價值與成就,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真學問”。其中的汲取與滋養,積累與綻放,也正是張保振老師所說的“內秀”。“內秀”有雅氣。而“靜”這個字之所以能與代表心情舒暢的“恬”字組詞,就是因為在安靜中思考可以帶來健康、美麗、智慧的人生。
二悟:勤有道,事竟成
自古以來,人們對勤都是推崇有加,認為勤能補拙,勤可成師;大道酬勤,勤則不匱。但很多時候只靠一個“勤”字卻只能收獲寥寥,勤勞變苦勞,未必能如心如愿,所以重要的是還要在“勤”上加點智慧,為勤作育。只有“勤有道”,才能“事竟成”。
譬如學習二字,學是讀書,習是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并行。學的出發點在于知,習的出發點在于行。“只學不習”或“只習不學”就是對學習生活化的一種弱解,人要想不斷前進,就要努力讓自已的勤勞與自已的德、識、才、學等要素有機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人要有所成就,就得讓自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又要讓個性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融入社會發展的航道,從而聚成為浩蕩洪流,用智慧和勤勞書寫人生華彩。企業亦是如此。企業勤之有道,基業方能長青。產品要傳世,服務要傳神,說到底,都需要智慧這雙遠大的翅膀,外修形,內練身。堅持,專注,漸進,致遠。
三悟:以誠換誠,無處不誠
誠是一種善文化,不但要向善,更要為善。誠是一種修行,修行在修更在行。尤其是我們這些經常掄筆桿子寫文章的人更要一心向“誠”。“ 誠”不欺人,才能“誠”果累累。文章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既是用筆寫出來的,又是用心寫出來的。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所以,我們所寫的文章,應該有一種追求:以誠換誠,非誠勿擾。文章是要讓人看讓人讀的,這就需要占用別人的時間。如果文無思想,會讓人讀后無丁點兒啟發;無知識,讓人看后一無所獲;無文采,讓人讀后視同碎片。所有這些,等同于是心靈的違法違紀,占用別人的時間不但會讓人心中不快,而且會讓自已的良心時時難安。
所以,我們只有充分培育自已的正能量,讓學習走入生活,使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以誠心求之,以虛心處之。譬如我們在寫一些稿件的時侯,就要注意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應用,新聞稿和通訊稿在采編的不同,發言稿與演講稿在親和力和感染力的不同,人物稿與普通文字稿在真善美視角的挖掘不同。只要是誠心誠意做文章,我想也會“有誠必有應”。這也是張保振老師所說的“外秀”。外秀顯精神。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生命不是用來度過的,而是用來綻放的。學習既可以“溫故”,亦可以“知新”,還可以“世事洞明達天下”。它使我們生活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趣。這其中另有一種境界,當學習累加到一定程度,濃度夠了,自然會顯現出寬容、從容、淡定和智慧,養活它,讓它陪伴我們的人生,將會金風玉露總相遇,活出一團春意思。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