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將盡,年味更濃,不由想起兒時看春晚的情景。吃罷年飯辭完歲,全家老小圍在黑白電視機前,兄弟姐妹之間常常因座位吵鬧;盡管困得眼皮直打架,大人三番五次催睡覺,還是在“難忘今宵”的大合唱中依依不舍地離開……曾幾何時,春晚如融化了鄉愁的陳酒,醇厚芬芳,回味綿長,豐富了山村的生活,勾起了多少有關“年”的記憶!
如今,房屋變大了,電視升級了,可圍在一起看春晚卻少了,能囫圇看完就更少了。這背后當然有時代變遷的因素,但總覺得一些節目離現實遠,與生活沾不上邊,嚼不出味道,更甭說新意。有時懷疑是自己要求高了、口味刁了,可遍訪親朋同事,得到的回應也大抵如我;就連第一屆央視春晚總導演黃一鶴也曾直言:“這樣一種傳統過年的文藝晚會,觀眾的滿意度越來越下降,這是不正常的。這個問題不能繞著走,不能回避。”
春晚年年辦,可關注度在下滑、滿意度在下降,確實該直面、該剖析了。說到原因,有人往往將板子打在導演身上。于是,每逢“罵春晚”的調兒響起,必有“換導演”的呼聲相伴;于是,走了金越、盼來了哈文,走了哈文、又盼來了馮小剛。沒承想,晚會開幕前十天,眾望在身的馮導給大家潑了涼水、打了“預防針”:“我對春晚的改變,遠不及春晚對我的改變。”言下之意很明白,別指望他能改變春晚。平心而論,馮小剛說的是大實話,春晚是“大鍋飯”,人多口雜、眾口難調很正常;再者,春晚辦了三十年,日益模式化、套路化,任何人想做大的改變,也不是那么容易。
既然是全國人的“文化年夜飯”,就應該集中大家的智慧。這些年,央視春晚的導演換了一茬又一茬,有幾回不讓觀眾在希望中失望,又有幾個導演少挨過罵?如果導演能“包打天下”,至于這個樣子嗎?本來嘛,大家的事情就應該大家一起思考,如果偏要認為,辦晚會是搞藝術,觀眾不懂、不足與謀;或者覺得執導晚會是技術活,靠導演“搞掂”一切,那肯定會吃力不討好,年年撞南墻。道理說起來簡單,理解起來也不難,但現實中人們見到的是許多晚會并沒有真正花工夫、想辦法去收集公眾的智慧,即便有也大多走過場。
既然是“大眾訂制”,就應該清楚觀眾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口味。說實話,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春節晚會人們見多了,可有多少主辦方、導演大腕真正放低身段,問一問觀眾到底愛看什么、想看什么,有多少人不是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給觀眾的就是觀眾喜愛的;還有多少人不是自以為是地覺得給什么觀眾就得看什么!要知道,選擇權在觀眾,不問觀眾的想法、不考慮觀眾的感受,自娛自樂、自吹自擂,臺上即便揮汗如雨,臺下還是昏昏欲睡。這還算是客氣的,不客氣的換臺沒商量。錢沒少花、事沒少干,可觀眾就是不買賬,如之奈何!
如何辦好春晚,遠不是換導演那么簡單。大眾的,才是文化的;接地氣,才能聚靈氣。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從來不是誰來導演,而是怎么真正遵循“大眾訂制”,讓節目充滿生活的溫度和現實的質感。反之,只把希望寄托在某個導演身上,無非變化一下頭面,回鍋幾個老星,捧紅幾個新人,結果可以想見。春晚大餐如此,其他文化產品大抵也是這樣。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