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歲半的女兒幾乎是天天數著日歷盼過年,想著去爺爺家吃湯圓。大年三十這天一下班,一家三口迫不及待直奔老家陪老人過年。汽車不緊不慢,載著女兒的期盼,載著回鄉的思緒,載著對老人的歉意,與城市的宣囂漸行漸遠。不合適宜的滾滾塵埃試圖尾隨而至,卻被遠遠地甩在車后。終于,回歸寧靜的自然,閉上眼,輕輕吸上一口氣,是泥土的芬芳,是那么平凡,卻是那么久違……
到老家,迎接我們的,依然是始終微笑著的二老,略有不同的是,公公的黑發愈發少了,歲月之筆又在他的額頭上重重地劃了一筆。還是那樣,沒有張燈結彩,沒有火樹銀花,更沒有鑼鼓喧天。有的,是土漆木門框上大紅底黑字的春聯,那是公公每年都要親手寫的對聯,看起來別樣的喜慶,特有“年味”。
年三十,兄弟姐妹大團圓,老老小小十幾號人,圍著掉漆的木桌,坐的坐,站的站,有滋有味地吃起了年夜飯。沒有山珍海味,沒有過多的花色品種,卻是道道濃情,是城市里買不來的味道。就說那一大鍋原生態菜豆腐吧,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不是沒有食材,也不是節省,一是老人們平時忙于農業,沒有時間去做,二是平時就兩老開鍋,也難得麻煩,畢竟,從泡黃豆到推石磨磨豆漿到燒柴火點豆腐,兩老差不多要花一天工程才能弄好呢。
吃完年夜飯,就到了女兒最期盼的時刻了,砍湯圓心!怎么叫“砍”呢?嘿嘿,顧名思義,就是用刀來砍唄。
只見婆婆找來一個做玉米飯用的小簸箕,里面擺放一塊小砧板,把炒熟并去皮的花生、炒熟的芝麻、炒熟的核桃仁等,和一小盆殺豬時熬豬“板油”的油渣放在一起,再兌上一定比例的白糖,就用一把白刀在簸箕里“砍”了起來。我們幫忙砍油渣,女兒卻沒閑著,帶著幾個小伙伴,很自覺的洗凈了小手,也在忙活著,都往各自的嘴里送成團的湯圓心,逗得全家歡聲笑語不斷,和往常一樣,一家人又沒有好好看完一場春節聯歡晚會,又被這幫小崽攪局了!
大年初一,睡夢中醒來,婆婆已經包了一大簸箕的“元寶”,還有一團面沒有包完,女兒當然不會放過機會,洗過臉就趕緊上陣,邊學著奶奶的模樣包湯圓,邊不時往嘴里送上香甜的湯圓心,還聲稱要吃自己包的湯圓,居然認真捏著自己喜歡的造型。
其實,真到吃煮好的湯圓時,女兒最多也就能吃四五個。之所以這么期盼,我想,是不是她幼小的心靈也能感受到,香甜的湯圓里透著獨有的濃濃親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