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槌重重落下,備受社會關注的復旦大學投毒案告一段落。本月18日,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因故意殺人罪被上海市第二中院一審判處死刑。因瑣事不合,林森浩采取極端的方式剝奪了室友的生命,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會毀滅了自己,也讓兩個家庭從此在苦痛中煎熬。痛定思痛,仍有一些問題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什么樣的“深仇大恨”,什么樣的扭曲心態,讓一個高學歷人才充滿暴戾之氣,心中的“猛虎”時而出籠?又是什么讓他變得如此冷漠,失去對生命的敬畏?很多時候,原因往往不值一提。從云南大學馬加爵案、南京航天大學殺人案,到北京大學鉈投毒案、揚州大學秋水仙堿投毒案,再到最近發生的廣西藝校飲水機投毒案,其起因無不是生活習慣、說話方式、性格差異這樣的小問題、小矛盾,甚至僅僅因為一個玩笑、一句嘲諷。
同處一室,本該相互理解;有了矛盾,本該相互寬容,可生活瑣事卻釀成血案,睚眥之怨竟至同室操戈。背后的原因很多、很復雜,但最鮮明的一點是人文精神的荒蕪與缺失。《瞭望周刊》對近年來校園極端案件的梳理,發現“犯罪嫌疑人絕大部分是理科生”,且“多為學業頂尖的天之驕子”。林森浩在面對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在看守所里一直在看人文書籍,以前這方面比較欠缺。換句話說,他們或許有知識,卻可能沒有是非;他們有技術,卻可能沒有良知;他們在處理學習難題上得心應手,卻可能對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一籌莫展;他們自我意識強烈,卻可能缺乏對他人起碼的人文關懷。其實,這樣的問題不獨存在于大學生身上,在未成年人身上時有所見,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時有所聞就是證明。只是很多問題往往被遮蔽、甚或掩蓋,每當校園極端案件出現時人們才會給予更多注意。然而,這樣的關注,代價太過沉重。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曾疾呼:中國教育發展最大的危險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毋庸諱言,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育上似乎沒把培育人文精神當作什么事,起碼不是頭等大事。過度追求功利,強調知識、技能,忽視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依然普遍。比如重教書而輕育人,對傳授知識、培育技能極端重視,對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卻重視不多。再如重智商而輕情商,對學習能力、解題技巧異常關注,對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情感問題卻不放心上……如果只是讓學生成了“學習機器”,還算是幸事;關鍵是,他們不知道壓力如何轉化、情緒如何舒緩、矛盾如何化解,導致心理問題日漸加重、心態日漸扭曲。
教育到底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愛因斯坦曾提出這樣的問題,并認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其實,不獨學校應該以此為目標,家庭、社會何嘗不該如此?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給予兒童、少年、青年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術,更要培育人文精神:關注他們的精神問題,注重他們的精神成長,推動他們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建立起合理健全的關系,為他們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堅實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地涵養性情、鍛煉性格、變化氣質,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苛責,多一分克制、少一分沖動,多一分友愛、少一分暴戾;更重要的是,真正懂得對他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
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再怎樣的心堅如石也會被折服。人文精神如同滿含馨香的薔薇,以溫柔馴服心中“猛虎”,用溫情化解戾氣,是教育之幸,更是家庭、社會之福。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