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到楊瀾的一篇專訪,講述楊瀾作為職場記者,從兩次采訪基辛格博士到在美國與東方衛視合作《楊瀾視線》,從創辦《陽光衛視》到職業電視人,一路走來起起落落,楊瀾針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總結起來,歸結為“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聯想生活現實和工作實際,細細回味楊瀾總結的“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寓意深刻,讓人思緒萬千。
記得剛到煙站任副站長時,第一次下鄉到村委會召開群眾,群眾會的主要內容是煙葉生產政策形勢宣傳、培育壯苗和預整地技術規范等。生平第一次代“長”給煙農培訓,為讓煙農對培訓內容留下深刻印象,自己搜集大量本鄉鎮煙葉生產現狀的資料,結合煙葉生產政策形勢需求、培育壯苗和預整地技術規范等要求整理成冊,心想要好好利用召開群眾會時間給煙農好好洗腦。去到召集點,還未正式培訓前與前來參加培訓的煙農交談,聽他們談話,基本上了解到我所面對的這一群煙農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走傳統老路生產,對煙站推廣的新技術措施基本上是油鹽不進,心里涼了許多。當時我在想,如果全用自己事先準備的資料培訓,可能收效不明顯,因為煙農的慣性思維和生產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想要靠一次群眾會促成技術實施的改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臨時改變主意,僅從一個育苗不關通風口的事例拓寬到煙葉生產技術層面升入講解,培訓過程中,看到參加培訓的煙農有的點頭,有的困惑,有的還結合煙葉生產問出了許多煙葉生產過程中經常遇見的常規性問題進行請教,看到這些想象的發生,我感覺都這次培訓對煙農應該是一次不小的改變。雖然群眾培訓召開了47分鐘,也沒有按自己事先計劃安排的去培訓,但非常有效。真是準備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這些煙葉生產知識的儲備和生產現狀資料的收集,能使自己在本地煙葉生產過程中把握住問題的走向,真正認識制約該鄉鎮煙葉生產的瓶頸到底在哪里。
這次培訓對自己的啟發很多,以前給煙農培訓,我一直是按照我的習慣思維準備,按照我的計劃安排給煙農上課。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自己先后到各個栽煙鄉鎮、村委會進行煙農培訓,一直是按照這種模式進行培訓講解,說不清經歷了多少場次,同事眼中也一直認為我在煙農培訓方面很有深度和廣度,而且對煙農的影響和帶動的力度也不小。但與這次培訓相比較,我還是對自己以往的培訓感到遺憾,因為以往的培訓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按部就班的去講解,從準備過程到具體培訓執行時少了發現、少了互動、少了創新、少了總結,最后也就少了影響和帶動的力度,自己認為只要培訓就達到效果,錯不了。
雖然每次培訓前我查看許多資料,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兩個問題,但事先準備絕對是有用的。所以我一直認為要培訓,還是得事前認真備課,先結合各地生產習慣和煙葉生產陋習進行認真總結,再進行技術層面的理論備課,只有這樣,我們的培訓對一個地方的煙農才有影響力度。雖然自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技術管理人員,但還算是一個勤奮的人,通過努力做備課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認真總結自己干過的每一件事,迫使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p>
作為技術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角色,我更喜歡以一個技術人員的角色接近煙農,也許自己還有一個比較優勢,就是容易和煙農交流,更喜歡和煙農從生活瑣事聊起,進入想要的主題,了解他們煙葉生產習性、習慣和所采取的措施。有時,繞道而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還會給煙農于親切感,促使自己對基層煙葉生產進行更全面的了解。
自己從事煙葉生產技術崗位已經21年了,中間也經歷了許多挫折和經歷,親自參與和主持了許多大型項目的建設實施,從漂浮育苗的推廣到國際性優質煙葉的開發,從陸良烤煙綜合標準的擬稿撰寫到全省煙葉生產收購信息化建設的參與實施,從K326替代進口煙葉項目的實施到NC102的大面積推廣示范,從基地單元建設到滇東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親身參與……這些過程和經歷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作為22個烤煙大棚工場化育苗的技術管理負責人,親自參與到接見國家領導人溫家寶和回良玉的過程。作為技術管理人員,有幸與溫家寶總理親自交流,心中時常擁有無限感動和美好的回憶。每次看到自己為溫家寶總理與楊榮生局長在育苗大棚查看煙苗長勢拍攝的照片時,總想起溫總理所講的“抗旱也要講科技,抗旱也要講投入”。自己時常被溫總理親民愛民的感人行為和語重心長的話語感動和鼓舞。自己認為,作為技術人員,親自主持或參與的項目順利完成并得到各級肯定時,那就是一種成功。但工作的同時也會有缺憾,比如,某項工作工程的不完美、與理想化下的結果有差距時,于是工作的同時正是更多的是帶給自己對參與工作的總結和歸納,促使自己成熟與成長。
僅有初中學歷的父親從小到大給我灌輸的理論教育是:只要你足夠努力,你就會成功。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如果一開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你的平臺、你的技能、你的為人處世稍有偏差的話,你無論怎樣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在自學哈弗商學院工商行政管理碩士的MBA課程中,學到一個具體的案例:一位老師講到一個將軍和一個士兵的區別:士兵是接到一個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發子彈,犧牲了,也要堅守陣地的人。而將軍好像是在一個大廳,隨時要注意哪個門能開,哪個門不能開,一直在觀察并不斷指揮調遣人員保守大廳的人。所以自學完后,我心中有數了——我自己不是做將軍的料,永遠是那個堅守陣地的兵。雖然自己可以很勤奮地去做,但從骨子里這不是我的比較優勢。
市局(公司)組織全市的通訊員集中培訓,自己有幸參加,在聽到國家攝影協會陳永康教授的“減法理論”作攝影時,很受啟發:工作中做減法,并不意味著盲目放棄,而是聚焦核心,持續發酵增溫。一個人的比較優勢可能只有一項或兩項,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平衡的生活。如果做加法是為了口碑,那么做減法是為了品質。透過“減法理論”,從陸良煙葉生產瓶頸和企業轉型升級過程的實際行動看,每一個從事煙葉生產實踐的技術管理人員在生產領域都用專一精神,專攻一面,深入研究,把制約煙葉生產品質提升的瓶頸一個一個的來解決。陸良煙草人用自身實際行動在煙草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過程中詮釋如何將“加法”與“減法”做到了無縫對接,完成了對 “加減法”理論的一次整合創新。也許,唯有如此,陸良煙草才能樹立其較高的煙葉品質形象,讓來陸良采購煙葉的工業客戶從煙葉品質到銷售服務都建立起對陸良煙葉的信心,從中受益,并產生良好的口碑。
根在品質,魂在口碑,工業客戶的滿意度是我們煙葉生產的最佳風向標。工作在煙葉生產一線的站點煙草職工就是煙葉生產風向標的最佳守護者。轉型升級戰略實施以來,縣局(分公司)嚴格從“客戶需求導向、煙葉生產瓶頸問題導向、煙葉品質導向、生產標桿導向”四個方面出發,全面研究煙葉生產標桿,分析工業客戶需求和各卷煙品牌特點,按照原料生產基地化要求,七個基地單元的生產者們與各自對應的工業客戶一起認真研究和解決陸良煙葉生產收購過程中的各種技術疑慮,進一步強化工業客戶對陸良煙葉的品牌信心,提升陸良煙葉在煙葉銷售市場中的良好口碑。
按照“減法理論”的要求,自己作為一名煙葉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人員,也把自己在煙葉生產轉型升級過程中做一個合理定位:一個懂得煙葉生產標桿規律管理的技術人員,一個懂得和煙葉生產先進技術切磋的技術人員,一個能夠從煙葉生產實踐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有所創新的技術人員。所以可能在失敗中更能認識自己的比較優勢。當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價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缺陷所在。
自身的工作經歷告訴我,每個人都在成長,這種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也許你在某種場合和某一時期達到了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是短暫的,可能瞬間即逝,不斷被打破。但是,成長是無止境的,成長是可以把握的。工作、生活、甚至愛情,你可能會變,那個人也可能會變,無論哪一方面,只要你善于總結和積累,都能促使自己一步一步成長起來,變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雖然我們再努力也成不了劉翔,但我們仍然能享受奔跑帶來的身心健康。
雖然我們再努力也成不了朗朗,但我們仍然能享受音樂帶來的息心情愉悅。
雖然我們再努力也成不了科長、經理、處長等等,但我們仍然能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
也許有人會阻礙你的成功,卻沒人能阻止你的成長。
這一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