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是中華兒女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是華夏的歷史印象。東籬下,墟里煙,南山旁,陶淵明大師的《世外桃源》生活意境令人向往。
當今時代,我們踏著科技的步伐,大步流星開拓創新,其勢如破虹,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嘯龍吟,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產房鱗次櫛比;鮮艷奢華的裝飾品琳瑯滿目;鋼筋水泥里的寂寞陰冷;固若金湯的銅墻鐵壁。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讓土地、森林覆蓋面積、水資源等年年減少,氣候變的越來越暖,改變了生態環境。印象中的炊煙哪里去了?北方的霧霾天氣勢不可擋,奈何?奈何?如今的人們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很多……
“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屈原映象在哪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仁人又去了哪里?為何炊煙越來越稀少,如今,即使是在那窮山僻壤,人跡罕至出也難覓蹤跡,不禁鄂然!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的美德,像撐一支長篙在時間的長河之中離我們越走越遠,二十四孝史也在現在重新編寫,父母幾十年前頂著風、冒著雨,撫養的孩子卻因為無盡的貪婪、勢利,將父母告上公堂,要其屬于自己所應得的那份財產,真可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況且烏鳥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之恩,況且是人乎。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的磨難,也許我們會遭遇許多不公平,遭遇小人陷害,但我們也不能觸犯道德、法律的底線。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幸而去締造更多的不幸,來報復社會、報復想報復的人是不可取的,昆明火車站暴力事件令人痛心,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多少無辜、鮮活的生命從此而凋謝。
晨曦,炊煙早早醒來,穿過薄霧,將黑夜的大幕給頂起來,又順著地平線直撲向東方,喚起魚肚白,并挨個喚醒世間萬物。傍晚,炊煙又遲遲不肯讓夜幕拉下,似乎是為辛勤勞作一天的農民爭取回家的時間,看清回家的路。炊煙牽著傳統文化的臍帶,是歷史文化的傳統和延續,做人也亦如此,在當今繁雜多變的社會中,應該延續中華精神,做一個善良、無私奉獻、升華自身品格的人。比如:我們在吃葡萄時,可以先吃大的,再吃小的,也可以先吃小的,再吃大的,或者隨便,拿到哪個吃哪個,因為這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在單位就不能把大的留給自己,小的留給別人。因為這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了,而是關系到其他人,我們做人不能夠自私、自利,更不能夠損人利己。
最美炊煙詩中鏡,我喜歡炊煙,更向往純樸、自然美。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傳承雷鋒精神,做一個正直、剛正不阿的好人,回歸本源、回歸自然、回歸社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