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幾個鄰居好友聚餐包餃子吃,結果菜少面多,最后剩下一斤多面團,怎么處理剩余的面團一時成為我們幾個討論的熱話題。討論來討論去,最后一致認為搟成面條最省勁。
說干就干,第二天中午,我們中的老大姐挑起了重擔。但不一會兒,就聽老大姐說:壞了,面和軟了,湊合著吃吧!我說,不礙事,我這個人吃飯最大眾化了。
熱騰騰的手搟面條給我盛了一大碗,剛把碗放到桌子上,我就忙不迭的用筷子夾起一大束面條送入嘴里。小心,別燙著,老大姐提醒到。我說,沒事,一大碗軟綿綿的手搟面條很快下了肚,吃完面的我砸了咂嘴,想回味一下手搟面的味道,但無論是面的勁道還是氣味都比小時候母親給我做的手搟面差遠了。
生活條件還較艱苦的小時候,平時能吃上一頓母親做的手搟面猶如今天平民百姓進次星級大酒店那樣奢侈,是輕易得不到的。在我們小時候的家鄉,只有符合下列條件時才可吃上母親做的手搟面。一是病的不輕;二是過生日時;三是每年的“立秋面”;四是每年年三十的早飯。
當這樣的機會來臨時,我會用渴望的小眼睛在母親做工的案板上轉來轉去,看著母親怎樣做手搟面。只見母親麻利地把一團并不大的面揉來揉去,然后把揉好的面團用一根一米多長的木質搟面杖搟成圓形的大面片,之后再用熟練地刀工切成二十厘米左右的長條。為防止面條和案板及面條之間互相粘連,又撒上玉米面,這樣做好的手搟面就可以下鍋了。看似簡單的幾道工序,其實包含了許多技巧在里面,如和面時水的多少、揉面的勁道、面片的厚薄、面條的長短、玉米面的多少,以及面條下鍋后的火候的大小等都要適度,做出來的手搟面才好吃。吃面條時,還需配上合口的小菜,如切碎的細蘿卜條或黃瓜條,切好的小菜再倒上點香油或老油。
母親猶如一個大師級神廚,把一道道工序做的恰到好處,做這樣的一碗手搟面需一個小時左右才能做好。其間,我不知咽了多少次口水,等到母親把熱騰騰香噴噴的手搟面條和細蘿卜條放到桌子上,還未騰出空來說別燙著時,狼吞虎咽的我早已半碗下肚。臉色紅潤、滿頭大汗的我只覺得整個消化系統都充滿著手搟面的勁道和五谷雜糧香,那種余味猶如天簌之音繞梁百日不絕,遠勝過今日眾多品牌的各色面條和方便面。
是懷古嗎,不是,是“當上皇帝的朱元璋想吃遇難時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嗎?”更不是。吃一碗手搟面就像品味北京前門的大碗茶,回味無窮、越品越香。一碗手搟面充滿著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充滿著孩子對母親的感恩,充滿著孩子對一份真情的懷念,充滿著我們對純真大自然的熱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