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在六年前得了腦梗,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今年五十出頭的他,不幸的是,他老婆已去世十多年了,一個兒子整日忙碌著上班。他每天的起居生活,就是靠能動的左邊的手腳,每天一顛一搓地下樓準備飯菜,說他是“殘疾人”,他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殘疾人,相比之下,他甚至比一些殘疾人更為艱難。買菜時,小區里的住戶誰要是碰上了,誰就幫助給他買,日常用品需要什么跟我們說一聲,我們從店里或者在其它地方給他買了為他捎回來,平時我們誰要是路上碰到他,他手里提有物品我們就幫他拿上,上樓后掛在他家的門拉手上,多少年來已成為我們的習慣。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為我們每個人來說,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盼望我們健健康康地成長,等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天底下卻總有不幸的事在時時發生,沒有誰希望不幸,卻又偏偏地降臨,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面對。同情弱者幫扶弱者是人的秉性,是與生俱來的,面對這些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或因病致殘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地為他們做點什么。離我們近一點的,在我們方便時,把他們需要的物品給他們送到家里,這些費不了我們多少時間,也費不了我們多少工夫,問題是我們愿意不愿意去幫助他們。
其實,我們的善舉善意也是在承擔社會責任,我們有著家庭的責任,還有社會責任,因為我們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個成員,幫助殘疾人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為他們提供方便,讓他們少些艱辛,多幾分關懷,彰顯的是人間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