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有這么一個趣事,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遇到魯國人在外淪為奴隸,而能把他們贖回國來的,國家就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卻不肯接受國家補償。孔子聽說后,責備子貢:“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的名聲;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只怕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再愿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了。”無獨有偶,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坦然地收下了。孔子卻高興地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因材施教,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就例如子貢這回,咋一看,大公無私,高風亮節(jié),毫無槽點,似乎應該多多提倡才是。然而孔子知道,子貢曾任魯、衛(wèi)兩國之相,經商從政都是一把好手,為眾弟子之首富,贖出幾個奴仆完全沒有關系,然而這樣就樹立了一個道德陷阱,以后別人還敢不敢贖回奴仆呢?要國家的錢吧,不夠道德;不要國家的錢呢,又死要面子活受罪,于是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選擇無所作為。所以孔子非但沒有表揚子貢,還從實質上教育了他一番。
但是同樣的一件事情,落到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的身上,處理方式就截然不同。子路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還愛指出孔子的缺點,時常冒犯老師,是一個典型的“粗人”。子路救落水者而接受獎賞,按理說作為圣人孔夫子的愛徒,此舉有愛財之嫌,有損孔子“光輝的教育思想”,與拾金不昧的正面報道不太相符,但是孔子卻非常贊賞子路的做法,還說子路的做法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曾經一度,我們看到的報道都是高大全式的典型。例如孔夫子,其實他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謙恭而安詳,有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卻又不拘泥于形式,不嬌柔,不造作,坦坦蕩蕩,真真切切。孔子經歷一生,活出了不一樣的境界,明白什么才能真正有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這普遍的教育意義。孔子是主張活在當下的,是我們后世沒有讀懂孔子,把活生生的孔子變成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鼻祖——說要禁,不分青紅皂白;說要開,又沒有兜住底線,造成非黑即白、兩極分化的印象。教育不應該是空中樓閣,只有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行為準則,才能行得遠,行得通。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