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我很贊成這樣一句話:讀史之所以明智,是因為有懷疑,有思考,有推理。否則人云亦云,只會越讀越糊涂。凡事都拿歷史作樣子,按葫蘆畫瓢,這個經一定是念歪了。歷史與現今有共通之處,當然也有不同之別,社會變了、環境變了,就連人也變了,自然發生的事也會存在很多變數。我們可以拿歷史作備考,卻不能拿歷史當模板,所以凡事都要思辨而行,且不能照抄照搬。
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為從朋友圈中看到有人拿《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作鑒。人大概都經過幾個階段: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學,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祿。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于是道家來了,點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超脫人生境界的時候,佛家就來了。所以過去的中國人,從儒道釋,大致都經過這么三個階段,有意思的是這三個階段不沖突。若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去借鑒歷史,規劃人生,豈不是大多數中年以上的國人都成了佛教徒?《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我是未曾看過的,但僅憑此總結之言,便可略知此書大抵是將歷史上的一些社會現象借紅樓夢中人物或事加以模式化罷了,也許迎合了時下一些人的心境和際遇,便有了知音的感覺。
歷史上的事兒再大,也不過是長河流淌中遇到阻礙而濺起的一朵浪花。但流淌的江河是不可能回流的,自然也不可能遇到同一個石塊。我們讀史的目的是想辦法如何應對類似的撞擊,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類似的撞擊。儒道釋各有各的處世哲學,卻不是人生旅程各個時間段的必然標志。前兩年《道德經》火的時候,也曾認真拜讀過,尤其對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還是有自己的意見在其中。愿意是:如果道是可以被描述出來,講述出來,言說出來的,就不是通常意義上我們認為的那個自然之道;如果道可以被命名,那么這個名字也非道的本名,只能姑且算是用來代表一下我們在說什么而已。但仔細想想,之所以不能說不來的原因,就是因為道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加以定義,也只是暫時而已,從長遠的角度講的確是不能說得清、說得準的。
我是非常敬佩毛澤東的,一生博覽群書,卻不拘泥于歷史,懂得如何靈活運用,這就是毛澤東這位文史大家的偉大之處。毛澤東講: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的各種制度,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毛澤東的這種思想是與許多史書相悖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說明毛澤東是善于思辨的。毛澤東對歷史的評說,雖然很多都是只言片語,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閑說,但也能折射出這位歷史巨人如何運用歷史而恰到好處。
毛澤東很注意歷史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遇。他直率地說:“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老粗出身”。他認為:“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大抵就是毛澤東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解釋吧。老粗出人物的原因,也許就是因為老粗不了解歷史,所以才會不拘泥于歷史的模式,凡事都根據實際去應變,并最終創造了新的歷史。所以,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同時,還有學會忘記歷史,這樣才不會被歷史的包袱壓垮。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