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誰要是戴塊手表那簡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979年我高中畢業參軍到基建工程兵部隊。在部隊三年,我們那批義務兵只有少數家境好的干部子弟戴有手表,就連剛提干的少部份農村籍干部都沒有手表,志愿兵中也只有少數兵齡較長、家庭經濟負擔不算重的才戴有手表。記得在部隊,老兵回家相親,最喜歡做的事有兩件:一是向有手表的干部或其他戰友借塊手表戴起回家;二是向關系好的干部或志愿兵借件四個兜的“干部服”穿著回家;兩者都是顯示自己在部隊混得不錯,是拿工資、吃“皇糧”的干部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憑借手表和干部裝,把親事解決了。我在部隊期間一直沒有機會戴手表,一是自己的津貼少,二是家里兄弟姊妹多,父親及兄長沒有經濟支持。我戴 的第一塊手表是我1982年底退伍回地方,安置在土產公司工作后買的“雙獅牌”手表,盡管已經幾十年沒用了,但至今都沒有舍得丟棄。每每看著它就想起關于手表的一連串故事來。
小時為了實現手表夢,過一過戴手表的“干癮”,許多小孩會用家里做飯燒柴的火炭或者墨水在手腕上畫個手表,或者就用嘴巴在手上咬個手牙印權當手表。當看到來家里玩耍的親戚朋友戴著手表時,一般都想法要來戴一戴,過過戴手表的干癮。
1982年底,我將退伍費、部隊結攢下來的津貼連同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塊“雙獅”手表。這是我到22歲才戴的第一塊手表,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算是圓童年的一個夢,同時也有虛榮心作怪,顯示自已有錢,買得起手表。
那時的手表是要上發條的。不上發條就要死鐘,當有人問起多少時間,抬腕一看發現忘上發條了,于是對方就開玩笑說,“始終”(死鐘)不走,有點嘲笑的意思。言下之意你戴 的是塊爛表,弄得很尷尬。那時戴 有手表的人,如果袖子長了,在人多的場合,故意把袖子挽一下,把手表露出來顯擺。那年頭借手表戴著相親的不在少數,就為了顯示自已“有錢”。訂婚的時候,彩禮“三轉一響”少不了,即手表、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
后來不需要上發條的石英表上市流行沒多久,日新月異的電子表又誕生了,這種表塑料做的,很輕巧,便宜,不擔心摔壞,不需要上發條,不會鬧“始終”(死鐘)不走的笑話。而且顏色款式五花八門,很有個性化,完全可以按自已的愛好隨便挑選,不用顧慮價格高低有失身份,看到新的款式隨時可以換,所以電子表風靡了很長一段。
當手機普及的時候,大家看時間都用手機,辦公的電腦上也有時間顯示,很多飯店酒店車站碼頭家庭客廳床頭柜等場合都置有鬧鐘。大家完全不會因為沒有手表把握時間而苦惱,曾經有一段時間,手表無形中銷聲匿跡,大家都不戴手表了,而且認為誰戴誰傻。
后來,手表由時間的功能又轉化為裝飾功能,不少人把它當成炫富的標志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了一個人事業是否有成的“標志“。于是,戴表又重新成為一種時尚,成為成功人士的一件主要的裝飾品,一種身份的象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