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消息 吳秀波在那檔唱歌類綜藝節目中,將《伊索寓言》里的“螞蟻與秋蟲”故事進行了重新演繹,我覺得演繹得非常好,也非常有哲理。他講:整天為路人唱歌的秋蟲,在冬天來臨時向囤食過冬的螞蟻求助,卻遭到拒絕,最后秋蟲被凍死在那個寒冷的冬夜。吳秀波給這個寓言故事加了一個后綴:秋蟲死后,整個世界變得分外孤寂,路人再也聽不到秋蟲的歌聲。上帝知道后,把秋蟲帶去了天堂,從此只要路人靜靜聆聽,就能聽到從遙遠天際傳來的秋蟲美妙歌聲。
為什么吳秀波會如此演繹這段寓言故事呢?因為很多人都會貶低演員這個行當,認為這個行當只能演戲,不能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就如同秋蟲一樣,只會“唱歌”,不會勞動。吳秀波沒有否認演員這個行當的性質,但他認為,螞蟻勤勞工作創造的是物質價值,而秋蟲給路人唱歌,撫慰人心,同樣是創造價值,只不過創造的是精神價值。
我之所以贊賞吳秀波的這段演繹,是因為在企業中同樣有人把從事宣傳、思想政治等企業文化工作的崗位,比喻成只會唱歌的秋蟲,認為開展的活動也是可有可無的事情,甚至是干擾生產銷售的事情。既然不能為企業直接創造效益,就應該低人一等。對于這樣的觀點,用吳秀波的這個寓言故事來批駁,是再合適不過的。
前兩年,南方某合資企業發生多名員工跳樓事件,最主要原因就是,員工在沒有良好企業文化情況下,成為只知道創造效益的機器,并在思想上割裂了員工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員工在高強度且乏味的勞動中,精神上承受了巨大壓力所致。試想,一個匆忙趕路的人,在極其疲憊中,若聽不到任何可以舒緩神經的聲音,這個人還能走多遠?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要想有文化自信,就一定是要打好文化基礎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過去一條生產線需要幾十人、上百人才能完成,而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如今只需要幾人、十幾人便足夠了。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能夠直接創造效益的,都可以被機器所替代。但企業文化卻是不可替代的,能夠替代企業文化的,也只有死亡。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路人,都是需要有文化支撐的。從這個角度看,吳秀波修改后的這則“螞蟻與秋蟲”寓言故事,變得更完整、更富有哲理,也更能體現出文化才是發展中最持久的東西。所以,希望那些否定秋蟲的人,仔細想一想吳秀波“無秋蟲無歌聲”這句話其中的滋味吧。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