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人一上了年紀就愛懷舊,這話不假。這幾天在同學群里,看到有些老同學聊起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話題,不免也想起了當年自己年輕時的那些事兒,想到了知青點的生活,想到了知青點給我們做飯的“伙夫”。
記得那年我剛走出校門,年輕氣盛,趕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于是響應號召,熱血沸騰的來到一個遠離縣城三十多公里的小村里接受再教育。我們這個青年點里共有11個下鄉知青,五女六男,住在三間土坯房里,東西屋各一間,,中間一間是廚房,生產隊長安排了一個下放到這里的“右派”給我們做飯。這個“伙夫”看年紀有30多歲,長得高高的、瘦瘦的,看著有些凸出的眼睛有些近視,說起話來總是很深奧,乍一開始大家都聽不懂。每天我們從田間回來,他都給我們把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來。經常吃的是黃橙橙的玉米面發糕,白菜燉粉條,逢麥收干累活的時候偶爾改善一下伙食:白面饅頭、羊肉燉豆腐。每當看到大家搶著吃豆腐里的羊肉時,伙夫總是笑瞇瞇的說:“豆腐是命,最有營養,多吃豆腐好啊。”我也會立刻接上一句:“豆腐是命,但我看到肉就不要命啦!”大家都哄笑起來,都拿著筷子去夾碗里很少的幾塊羊肉,這是我們知青最快樂的時光。
時間長了我們才知道,“伙夫”姓辛,他曾經是省城一所大學的助教,這頂“右派份子”的帽子是在大學教學的時候戴上的,那時,只因為他對當時砸鍋煉鋼鐵說了幾句牢騷話,就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已快10年了。他的妻子不堪忍受社會上人們對右派份子的歧視和流言蜚語,帶著當時3歲的女兒回娘家了,從此再也沒回來。“伙夫”倒是很想得開,到農村后和老鄉們處的都很好,哪家生孩子都找有學問的老辛起名字,哪家不識字都找老辛幫忙寫信、讀信,一到過年的時候老辛就更忙了,家家門上貼的對聯都是找老辛寫的。生產隊長看老辛體格弱,就照顧他,先是讓他當更夫,每天晚上起來給生產隊里的馬添幾遍草料,等有下鄉青年了,就讓老辛到我們青年點做飯。從此,我們知青的生活離不開老辛的照顧,每當我們吃完飯的時候,都會聽到老辛一邊刷洗碗筷,一邊愉快的哼哼著小曲:“吃飽了,喝足了,誰要說也不服了……”
在那個年代,知識越多越反動,讀書無用之風盛行。但“伙夫”總是潛移默化的傳授給我們很多知識。夏季的夜晚,我們會一起圍坐在知青點的院子里,一邊點燃艾蒿,用煙來驅散蚊子,一邊聽“伙夫”給我們講故事。他講的大都是我們沒有看到過的中外名著里的故事,通過他的講述,我們更加認識到了知識就是力量,更加崇拜居里夫人、愛迪生、牛頓、祖沖之、蔡倫、魯班、等科學家和發明家,明白了“能量守恒定律、物質不滅定律”。所有這些,為我們以后知青返城參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伙夫”既是我們生活顧問,又是傳播給我們知識的老師,他常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的話激勵我們,告訴我們不要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貢獻力量。在知青點撤掉,我們返城的時候,大家都舍不得離開他,因為我們在三年的相處中成為知音,有了共同的語言和默契。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我們在辛老師的鼓勵下都報名參加高考,11名知青竟然有3名考入大專院校,5名考入中專學校,成為轟動全縣的佳話。
我們返城后的第二年,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我們的“伙夫”辛老師被摘掉了“右派份子”帽子,恢復了公職,又重返校園任教了。歲月如梭,一晃我們也兩鬢斑白了,辛老師現在也70多歲了。每當接通辛老師的電話,我總會對他大聲說:“老師,多吃豆腐少吃肉,有營養還延年益壽啊!”辛老師會回答我說:“吃飽了,喝足了,小康生活幸福了......”哈哈哈,我們兩人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