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近期,有幸參加全省煙草商業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第二期培訓班,先后在楊善洲干部學院、松山戰役遺址、國殤墓園和滇西抗戰紀念館地學習。
按照教學課程安排,開展了緬懷楊善洲同志敬獻花籃儀式,重溫入黨誓詞;參觀了善洲小道、故事林、老場部、老窩棚,到陳列館聆聽感人事跡;楊善洲老書記兩位女兒作了《憶善洲思賢齊》的深情回憶,大亮山林場原場長自學洪講述了老書記籌備建設林場的艱辛歷程;何顯祥、郭勝兩位老師分別作了《楊善洲精神專題》、《滇西抗戰》的教學。
一路走來,聆聽得多,眼見得多,頭腦備受觸動,內心深受感動,尤其是對李根源、張問德和楊善洲三位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籍以拋磚分享。
大亮山頭:與老書記剪影合一個影
從學院步行約3.8公里的爬山路,到達位于大亮山頂的林場瞭望塔。在左邊的空地上,一幅楊善洲老書記的剪影默默樹立在翠綠青松旁,同學們紛紛上前留影。只見老書記上身前傾,頭頂帽子,柱拐遠眺,似乎面對萬畝林海仍在思考沉吟。聽值班的李師傅講,順著老書記眺望的方向,極目所在,就是邊疆國門所在。只是曾經“風吹石頭飛”的貧瘠山巒,今天早已變成林海綠水青山。
老書記在25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61歲從保山地委書記崗位上退休,同年回家鄉施甸縣大亮山義務造林,創建林場,20年后將林場無償交給國家經營管理。
老書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在大亮山腳下成長的地方干部,他對家鄉父老“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的貧困境地感同身受,經過考察認為還是為后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并利用退休后的22年將許下的諾言一一兌現,有效消滅了山石裸露的現象,成功修復了大亮山的失衡生態。在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中,有效保障了周邊數萬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
施甸縣的鄉親們不會忘記,“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
騰沖:期待李根源故居的一次拜訪
李根源故居位于騰沖城區,雖有路過卻未能參觀,是為第一個遺憾。
李根源老先生生于1879年,素來德高望重,被尊稱為“李國老”。在日寇妄圖攻占保山的危急關頭,他疾呼:“怒江之險,勝過滄江萬倍。我李根源誓死要堅守怒江,與保山共存亡!”
1942年6月 63歲的老先生自昆明扶病“逆行”奔赴保山前線指導滇西抗戰,途中以詩言志:“西檄風波正可驚,要憑寶劍斬長鯨,老夫冒險生來慣,總向人間難處行。”
他還發表《告滇西父老書》,鼓舞民眾戮力同心,協助作戰,稱云南已成戰區,滇西即是前線。保衛云南,須先保衛滇西。而保衛滇西,須先扼住保山。
他強調滇西握有天時的便利,地理的形勝,兵精糧足的人和,一切作戰條件都是于我有利的,號召滇西父老等1700余萬民眾發揮保省即是衛國的犧牲精神,強化保鄉即是保省的戰斗意志。
更加可貴的是,1945年初收復滇西后,李根源以66歲高齡修建英雄冢,倡議主持建設騰沖抗日烈士陵園“國殤墓園”和騰沖龍陵的善后事宜,以供銘記烈士偉業,期待繼往開來。
來鳳山:欠張問德老縣長一個“鞠躬”
來鳳山矗立于騰沖城南,相傳曾有鳳凰氣息于此而得名。課余與酒店保安師傅聊天,得知鄰近城南來鳳山公園,打算步行前往。
腳底生風,沿著寬敞的公路進得山來,踏上一條石梯登山道,只見林木蔥郁,鳥語花香。上得山頂,只見有環形主戰壕、交通壕、射擊掩體等作戰遺址,路左有數百米長的開闊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灰色牌坊,上書 “鳳嶺坊”藍字,前后分別有石刻獅子、大象鎮守。繼續前行數百米,就是文筆塔,站在塔底,放眼俯視,見證今日城鄉欣欣向榮。
得到一位早鍛煉大姐的指點,從塔底南處下山,石梯整齊,氣爽神清。接近山腳時,林木愈發茂盛,見到一條石板路伸向右邊,路旁立一木牌,上書:張問德之墓。匆匆看過即行下山,硬是錯過了緬懷老先生的難得時機,是為第二個遺憾。
張問德老先生生于1881年。在騰沖界頭、曲石建立戰時縣政府,作為騰西北抗日前方根據地,曾經先后八次渡怒江,八次攀越高黎貢山,被稱為“抗日縣長”。
“由于道德及正義之壓力,將使閣下及其同僚終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騰沖人民之前,故余謝絕閣下所要求之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將從事于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1943年8月,62歲的他作《答田島書》,義正辭嚴,以870字唱響正氣歌。
經過全國各大報刊登載,廣為傳誦,老先生的鮮明的民族是非觀造,化作浩然正氣深深烙在全國人民心里,讓中華兒女鼓足了為國赴死的勇氣,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展望未來:同心同德邁好新時代長征路
保山市古稱永昌,歷史文化悠遠深厚。騰沖更是地處祖國邊陲,被稱為“極邊第一城”,古有南方絲綢古道,近有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穿境而過。
三位老人都是保山人,也都非常重視教育,多有著作傳世。李根源老人就有《曲石文錄》《曲石詩錄》《雪生年錄》和《滇西兵要界務圖》等著述。
他們還都在60歲以后,或面對國家危亡時挺身而出,或在家鄉父老面臨困境時勇往直前,雖九死一生,仍然“初心”依舊,把自己人生投入到艱苦卓絕的為國為民努力中,用奮斗抒寫了精彩的人生答卷。
他們的壯舉數不勝數,在此不能一一列出。雖然跨越了抗日戰爭與和平建設時期的時空隧道,但是至今仍然歷久彌新,自己深感國人面對強悍外敵之精神始終剛烈不阿,在艱難困苦面前對建設美好生活之向往始終頑強不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后人自當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展望未來。新時代,新篇章,我輩自當以正確的世界觀、事業觀和群眾觀,立身、干事和做人,自覺實踐好黨的宗旨。
如果要問,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么?那么三位老人留下的是一個特質,一片綠蔭,一副尊嚴,一股正氣,一種精神!
如果要說,民族是一片森林,人生是一棵樹苗,樹老根深方能天長地久,那么三位老人就是那一棵棵舒展手臂的大樹,雖高千尺仍不忘對大地的無限情意,一生為國為民的無限情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