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中心配方工程師陳亮身邊站了很久,看著他用天枰一秤一秤地稱量著煙用香料,又一次一次地將不同克數的香料,小心翼翼地倒入空著的煙筒中,然后再仔細地攙兌煙絲,并分別裝入標注好的密封袋中。我問郭亮:你每天都重復這樣的工作嗎?回答是肯定的。我有些驚訝地說:如果每天都重復這樣的工作,不會感到枯燥嗎?郭亮笑了笑說:我并不感到枯燥,反倒覺得能夠在一次次配比中,找到最佳配比時,心情是非常愉悅的,好像有種打了場大勝仗的快樂。
我為郭亮這句話挑起了大拇指,并油然而生出一種敬意。在當下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人都是浮躁的動物,他們為工作加薪焦慮,為明天的肉包子焦慮,為房子和車子焦慮。而這種焦慮,讓人越來越難以安下心來做一件事。他們熱愛捷徑,信奉那些30天學會畫畫,7天通過英語四級,1年成為部門主管……但唯一卻忘了,想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缺少的就是不厭其煩地這種匠心。
記得2016年的時候,曾有一部豆瓣高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里的工匠們瞬間火遍網絡。他們每一筆、每一刀、每一次刷漆,都賦予了文物再次傳播文化的價值。他們就像隱于故宮的掃地僧一樣,拿著或許并不多的薪水,但卻個個技藝非凡,因為他們都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工匠之心。
修復一件文物是價值,研發出一支消費者喜愛的卷煙同樣也是價值。無論是文物修復者,或者一名卷煙配方工程師,在他們身上都可以散發出“工匠精神”和“格物致知”的光輝。因為在他們背后有一種信念和精神在支撐著,所以才會一直堅持,直到不厭其煩地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在這個快速奔跑的社會,“坐得住”就意味著錯過新風口。人們慌張焦慮,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后了。可在故宮修復師和陳亮這樣的人身上,卻藏著一種對時間的超然。他們心中想著唯一的事,就是修補好一件文物或研發出一支真正好抽的煙。
擇一事,終一生。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當我們拿著一支煙品吸的時候,又有幾人會想到像陳亮這樣在品牌背后,一秤一秤地稱量著煙用香料,一支支反復進行對比的研發人呢?假如我們去旅游參觀美素佳兒的牧場和工廠,僅僅抱著手機和相機的時候,而對這樣的人,我們是應當懷著致敬之心的,就因為他們終其一生只為一支煙。
木心在《從前慢》里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像陳亮這樣敢于寂寞、不怕枯燥的人則告訴我們:如今的日色也能變得慢,一生只專注于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就是一支煙背后研發人的故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