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寬與窄的道理,我以前沒怎么想過,現在寫這篇隨談,大概想了一下。
我認為,寬窄之道,寬是大道。寬與窄,無論在哪個層面,我都認同寬,并且歌頌寬。因為人類的歷史,就是由窄向寬、由束縛向解放的歷史,人這個物種自誕生以來,天生向往的就是寬;窄是人類不斷擺脫的現實,而寬是神話,是夢想,是未來,是人類從古至今不懈的追求。
當然是這個道理。莊子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p>
他描述的就是一種寬闊,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志向和目標。我們還有一些成語和俗語,比如“鴻鵠之志”、“天馬行空”、“虛懷若谷”、“氣貫長虹”、“胸有丘壑”、“宰相肚里能撐船”等等,還有我少時聽到的兩句話“身在長工屋,放眼全世界”,這些話表達了無論在胸懷上氣度上視野上境界上,人所希望具有的都應該是那種遼闊,高遠,曠達,這就是寬。
相反也有一些成語,如“鼠目寸光”、“井底之蛙”等,皆為貶義,比喻的是狹隘、保守和封閉,也就是窄。窄是寬的對立,從人類進步這個意義上來說,窄的存在相對于寬,就是一種警示,窄是條死胡同。
尤其是就像坐井觀天那樣,你明明看到了藍天白云,看到雁陣高飛,鷹在翱翔,而自己卻置身于逼仄狹窄中不能動彈,恰如李白詩曰“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試想那該是怎樣一種痛苦。
記得多年前我聽過一個成功者的演講,講述他當初如何沿著一條崎嶇小路走出大山,幾番掙扎拼殺,開辟了事業的坦途。然后他陷入對那條小路的深情回憶,講到自己在路上的猶豫和徘徊,以及和一個送他的女孩怎樣難分難舍、擁抱接吻什么的。
我當時邊聽邊想,無論他怎樣流連纏綿,那都是一條他不能折返的路,因為那條路的一端連著封閉和窮困,另一端雖然未知,卻預示著無數個希望。當然我覺得他最好把那個女孩也帶出來。讓我感動的是他成功之后多次回鄉,給那個偏僻山村帶去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事實上,在我生活的這個城市,我經常看到一些目光呆滯、表情困惑的人,從他們的談吐舉止衣著打扮上,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來自閉塞鄉村的人。對他們來說,這里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不可思議的,他們為了謀生,闖入到這種全新和不可思議之中,要在這里打工生活。
過上一段時間,我看到了他們的變化,他們的眼神變得鮮活起來,衣著甚至語言都在改變。他們參與到這座城市的建設中來,而這座城市也在由外向內地建設著他們,改變著他們,從裝束,到習氣,到胸懷,到觀念。
如果他們再回到原先的鄉村,就已經不再是從前的自己了,他們會成為那個地方開過眼界的人,有知識的人。他們帶回了新鮮的氣息,他們的目光和想法就會把那個地方攪得躁動不安,一個地方的變化就這樣開始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流行過一個故事,說咱們的元宵這種食品那真是奇妙無比。外國人覺得好吃,就想把制作技術學回去,但是咱們要保密,不教給他們。他們就偷了一個沒煮元宵的來研究,轉來轉去找不著一條縫,于是就想啊想啊,人都想傻了,硬是沒想出這餡兒是怎么裝到里面去的。其實咱們的北方農村老大娘只是把餡兒放在糯米面上滾來滾去,像屎殼郎滾糞球似的,就把元宵做出來了。
這個故事我當時在各種場合反復聽人講起,講故事的人全都一臉得意。現在再想起這個故事,真是讓人臉紅,讓人哭笑不得,它完全是咱們在封閉保守狀態下的一種無知的自我娛樂,自我滿足,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鳴。改革開放幾十年,打開了人們的眼界,讓人們看到了世界,看清了自己。
如此看來,世間的路無論大小,確立了目標,選對了方向,順道而行即是寬,背道而馳即是窄;而方向與目標的正確,取決于行路者的胸懷、境界和眼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不是靠雙腿而是靠思想在行走,一切寬闊都是思想的寬闊,有了寬闊的思想,才會有腳下的寬闊和寬闊的遠方。
過去有一首民歌《走西口》里是這樣唱的:“走路你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的人兒多,拉話話解憂愁……”人人都知道朝大路上走,車如流水馬如龍,車多人擠,再寬的路也變窄了,擠到最后就擠不動了,堵了。
這不只是地域性的現象,而是世界性的現象,全世界都在塞車,越是發達的地方越塞車,所以“堵”是發展的象征,是我們這個世紀的特征之一。我覺得是好現象,千年堵一回,讓我們趕上也值了。我坐車的時候最不怕塞車,有時被堵在半道上我就想,早晚你總得通吧,一會兒,果然就通了。
有一次,我和幾個人開車從康定回來,半夜在一個叫泥巴山的地方就堵了車。伸頭一看,好家伙!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長串車燈,蜿蜒幾公里,十分壯觀,原來是狹窄地段對開的長途車互不相讓,司機們在賭氣。我就對車上一個身穿保安制服的人說,你下車到前面去,嚇唬嚇唬他們。
因為他那個保安制服酷似警服,我覺得應該有效果。這人就提著個應急燈跑過去一陣吼,那些僵持著的司機嚇了一跳,弄不明白半夜三更在這荒山野嶺上怎么會鉆出個警察來管理交通,就乖乖地聽他指揮,兩邊的車緩緩開過,井然有序。
誰知這位老兄冒充警察有癮,我們的車通過之后他仍站在那里忙活,停不下來打不住了。所以,當一個人在為疏通做貢獻的時候,是多么忘我多么賣勁啊!我們只好去把他強行拉上車來。
堵則思通,就是這么個道理。河流堵了要疏通,下水道堵了要疏通,馬路堵了要拓寬、要造新路,一造就發展了。堵是暫時現象,通是必然趨勢,有辦法堵就有辦法通,通則不痛,通!通!通!我在一種四處張貼的廣告上看到了這個“通”字,我覺得這個字要流行起來。堵是個什么玩意兒?螳臂擋車。車要通行,人要通行,歷史要通行,擋不住的。
外國有句諺語:繞著房子轉一圈,就比呆在屋里要知道得多。咱們中國也有句話:樹挪死,人挪活。人跟植物不同,挪就是要走動,要交流,要開闊視野。閉塞的生活容易造成目光如豆,思想窒息。
我們今天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立體的世界,天上地下江河湖海,有飛機有車有巨輪有互聯網,這些東西將舊的疆界打破,使人跳出原來的生活范圍,掙脫舊有觀念的束縛,摒棄那種植物生活,走到陌生中去。
今天這個時代,人的思維在網絡化,雙腳在車輪化,臂膀在羽翼化,飛翔是人類千年的夢想,是神話,但是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飛騰起來了,神話變成了現實。飛到天空俯瞰大地是什么感覺?飛到外太空俯瞰地球是什么感覺?那就是由鯤化鵬的感覺,是上帝的角度。
我一向認為人應該是遨游的生物,是飛翔的生物,停滯會使人庸俗和渺小。而人一旦改變了視角,改變了空間位置,思想就開始向新的領域拓展。所以我們的思想是立體的,視野是宏觀的,這個世紀的人類已到達前所未有的高點,有著前所未有的寬闊。
40年前,鄧小平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他伸手推開了中國的窗戶。他有一句名言:發展是硬道理。中國持續發展到今天,改革開放是唯一的道路。這是一條寬廣的道路,必須暢通無阻。寬是大道,通是保障,是趨勢;堅持改革開放不停步,是謂大道之行也。
思辨清單
為什么要讓自己的眼界變得寬闊:
1、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
2、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
3、唯有胸懷開闊,方能落子無悔。
作者:李鋼,詩人,重慶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1970年代末期進入中國詩壇,代表作為大型系列詩歌《藍水兵》,先后當選“當代十大青年詩人”和“最受喜愛的當代十大中青年詩人”。出版有詩歌、散文、漫畫等著作多部,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以及數十項文學獎。此外,有作品被央視拍攝成電視詩歌散文多部,獲連續四屆全國電視星光獎。
來源:本文節選自《寬窄之道》,寬與窄,天地輪回,人生圓融。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