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中有“竹筒當煙袋”一說,說的就是蒙自市新安所鎮(zhèn)人用草繩穿煙葉進行晾曬處理后,用刀把煙葉切成煙絲,再配合用竹子制成的煙筒,把刀煙絲放在煙筒半中腰插的一根細小竹管上燒吸。
刀煙絲這種傳統(tǒng)手工藝早在清朝時期就在新安所鎮(zhèn)興起,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近日,記者來到該鎮(zhèn)探訪了傳統(tǒng)刀煙制作手藝人——馮保生。
馮保生在切刀煙
整個鎮(zhèn)上只有馮保生在切刀煙
馮保生家在新安所鎮(zhèn)新街四組,并不好找,門庭深深,需要拐好幾個彎才到。到馮保生家時,只有他二哥馮石生一人,他去地里干活了。
“在鎮(zhèn)上,只有我弟弟在切刀煙絲賣了。”馮石生說,早些年,新安所家家戶戶都切刀煙賣,由于切煙是個體力活,又耗時,資歷老的切煙人,有的轉(zhuǎn)行,有的不再切煙,而年輕的都改用機器切。
馮保生今年58歲,切刀煙已有40余年。“等到60歲,眼力和體力都不行時,也不能切了。”馮石生說,他弟弟現(xiàn)在切的煙都是供幾個老顧客。
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馮保生從小就對切刀煙感興趣。他的父親從16歲就開始學切,直到76歲還能到切煙板凳上切幾下。“在弟弟才10多歲的時候,只要父母不在家,他就會悄悄爬上切煙板凳模仿父親切煙,那時他連腳都還碰不到地。”馮石生回憶道。
馮保生的手藝是他父親傳授的。30多年前,他父親切的煙非常出名,不僅在生產(chǎn)隊舉辦的切煙大賽中名列前茅,還有很多省內(nèi)外甚至北京的人慕名而來買刀煙絲,最高時能賣到100元/市斤,而那時的豬肉也才1.5元/市斤。
“我弟弟現(xiàn)在切出的刀煙,比父親當年切得還要好。”馮石生說。
說話間,馮保生已從地里匆匆趕來,他身材高大結(jié)實,話語謙和。得知記者的來意,他抬出了幾天前剛切好的刀煙絲。
切好的刀煙
切出的煙絲可與煙葉圖紋相一致
切出的煙絲要用平滑的小鐵塊壓實,看上去形似豆腐條,摸著平整光滑。“切工越好,壓出的刀煙就越緊湊,不易松散。”馮保生說,他切得好的時候,把整塊刀煙扔到地上也不會散開。
別看壓實的煙絲十分緊湊,但只要拿一小撮煙絲輕輕搓開,煙絲會變得十分松軟,金黃色的煙絲甚至比發(fā)絲還要細。
“不是每個人都能切出好的煙絲,要通過長年累月練習才行。”馮保生說,他練習了10多年,切出的煙才開始有點樣子。起初他學切煙時,切出的煙就如洋芋絲一般。
在馮保生抬出的刀煙絲上,記者看到了稍白一些的紋路和圖案。“這是煙葉上的圖紋和一些細小的莖。”馮保生說,他切得好的時候,原本煙葉上有什么圖案,切出來也可以保持相同的圖案。
“前段時間,我切好的刀煙拿去鎮(zhèn)上賣,還賣了1000元/市斤。”馮保生覺得,切煙絲和上班一樣,心情好工作才能做好,心情好才能切出好的煙絲來。
“一雙巧手”關(guān)鍵在于控制氣息
抽了幾口煙筒的馮保生,感覺心情較好,決定切幾斤拿到鎮(zhèn)上賣,也順便展示切刀煙這種傳統(tǒng)手藝。
他打開院落較舊的一間房門,切煙凳便映入眼簾,形似長條凳的切煙凳,凳頭有一塊磨刀石,凳中有一塊坐板。
“人坐在板上,煙葉放在板下,切煙人要控制氣息將坐板平穩(wěn)往后推,使煙葉緩緩露出,切出的煙絲才均勻。”馮保生說,這是一股巧力,初學切煙時,他控制不好氣力,坐板總是不聽話地往后面飛出去,甚至切壞了坐板。
說著,馮保生系上了切煙專用的皮帶,一來可以收緊衣褲,二來能起到收腹提氣的作用。
他跨上切煙凳,雙手握住兩邊有柄的切刀開始磨刀。“切煙時,腰部以下不能動,雙腿要夾緊坐板,上身要挺直。”馮保生說,切刀煙是個明輕暗重的活兒,一天下來,只能切5斤至6斤,且腿酸疼得厲害。
馮保生碼齊了金黃的煙葉,調(diào)整了鋒利的刀口。他看著刀,看著葉,目不轉(zhuǎn)睛,屏氣凝神……嚓!嚓!嚓!淡淡的煙草香彌漫了整個屋子,細細的煙絲隨著切刀的起落而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