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點燃一支煙,縷縷青絲飄向了空中,偶爾有微風走過,它輕輕地又回來,纏纏繞繞,總是不想離開。無論何種原因,只要你點燃了它,它就默默陪伴你,無怨無悔燃燒自己,你3分鐘不棄,它就180秒不離。
昨夜和一廣東友人QQ聊天時,他對我說了這么一句話:“煙出文章酒出詩”。我一激棱,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哩!只要是讀書人都知道魯迅先生是誰,據說魯迅先生有這樣一種習慣,每天早上醒來總愛躺在枕頭上吸上兩支煙后再起床。即便平時他也是煙不離手,往往地上的煙尾巴還在冒煙,第二支又接著點燃了,這大概就是他在為創作而尋找靈感吧。
魯迅先生不僅在國內被譽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還有胡適之先生,十分喜好煙酒,而且酒量也是相當的了得,但后來戒了酒,也未曾戒煙。這是為什么呢?他曾灰諧地笑曰: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還是舍“酒”取“煙”好。并且留下了“縱然從此不飲酒,未可全忘淡巴菰”的名句。
然而,我身邊也有些朋友則以偏概全把煙通體說得一無是處,但我認為看問題得辯證地去看。譬如豬肉吃多了人會得高血脂;白酒喝多了人會酒精中毒;食鹽吃多了人會患高血壓。等等這些問題就說明了一個“適度”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事物本身的問題。香煙亦是如此,要是有一天只看它的弊端、不去考慮它的另一個利面,真的把香煙趕盡殺絕的話,我估計那些“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香煙粉絲們,恐怕也不會答應。事實說明:很多的時候香煙的作用,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確實是很奇妙或不可缺少和替代的。
我雖然不抽煙,但說起煙也有個故事。那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一天,媽媽和姐姐們都到生產隊掙工分去了,我和妹妹由奶奶照看。奶奶由于年邁所以眼花、耳背,但她手里有專門用來招待、討好生產隊干部的香煙。等媽媽她們一出門,我就穿上家里的那件帆布雨衣,再用雨衣上只留兩只眼睛的帽子把臉遮嚴實,然后模仿生產隊干部的腔調同奶奶打招呼,此舉竟然瞞天過海地騙取了奶奶手中的一支香煙。那時的我還年輕,不懂得香煙是應該用柔情慢慢將其點燃。我雖然用的是火柴,但我覺得我手中的香煙是被我用“頑皮”點燃的。煙在手中燃燒,莫名其妙的好奇,刻骨銘心的得意。這燃燒著的帶有童趣的記憶,直到今天我都記憶猶新。
已經長大逐漸變老的我,現在偶爾也會點燃一支香煙,當裊裊煙絲在指間跳躍,我倒是認為是美麗的五線譜產生了;當裊裊煙絲彌漫著我的雙眼,我倒是理解為是在給疲憊的心靈在放假;當裊裊煙絲飄逸散盡之后,我倒是感覺到曾經的心結已隨之徹底被打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