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王太生在《文字有包漿》一文中提到:20歲的人,寫不出40歲的文字;40歲的人,寫不出60歲的文字。老者的文字,是脫去了穿著大半輩子的厚厚冬衣,沒有20歲的俏麗,40歲的老成,不緊不慢,因為有歲月的風塵、汗水、手澤的浸潤,經久的摩挲,幽光沉靜。
讀到這段文字,我在想,在我20歲的年紀是不是像王太生所說的那樣追求文字的俏麗。翻找出過去的筆記,文章已經遺失了,但還有幾篇詩稿。看了看,揣摩一會,還真是如此。
回想起20歲的年紀,心中總有一些浮躁,也總想炫耀一下文章的精美,好證明自己的能力。那時,最愛讀的是洛古、席慕容、沈花末這些臺灣詩人的詩作及散文,最愛寫的也大都是楊柳岸曉風殘月般的婉約。當描述一個人或是一件事時,總愿意將那些優美甚至華麗的語句堆砌在一起,很怕用少了會使描寫失色。
今天看來,那個階段寫的東西雖語句優美,但終是缺少平實和最本真的東西。畢竟年輕,沒什么閱歷,也只能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罷了。
很喜歡看同事李平寫的文章,娓娓道來,如朋友聊天般那么平和,卻讓你欣然接受一種思想、一個哲理。從他的文章中你能讀到什么才叫閱歷,因為其中蘊含著中年人的底蘊,所以更像春風,有一種和煦的感覺,但很厚重,仿佛讓你看到了盎然的綠意。
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寫的文章,雖不及李平那樣若溪水般流淌著的思想,但也總有一份觀點和回憶在里邊。曾寫過一篇描述兒時鄰居間和睦的文章,其中用到一些方言類用詞,行業某報社的一位20多歲的編輯咨詢我是什么意思,并問我為什么要用方言。我告訴這位編輯說,因為那是歲月的痕跡,用時下的語言去描述當初,便失去了歲月的味道,文章也會淡了許多。我想,這就是40歲年紀更愿意用本真的理由吧。
不是說20歲的年紀就寫不出好文章,只是感覺大多數20歲年紀寫的文章更像方文山寫的歌詞,很優美,但總愿意在青花瓷中慨嘆那一抹藍,在菊花殘中哀怨那一縷傷。而40歲年紀寫的文章則更接近于林夕寫的歌詞,若清流般的寫實,卻讓你慢慢回味。
用王太生的話講:年輕時,落筆為文,情熾意熱,詞藻鋪張。人到中年,則喜歡老者沖和的語調,濃烈轉向平淡,簡潔之中富于蘊藉,細微的舒緩節奏,如昆蟲輕觸彈跳,掠過草尖。沒有好大喜功,輕佻張揚,行到水窮處,從此返璞歸真。
離60歲尚且遠,但想來那時的文章風格和王太生講的也差不了許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