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感悟對我啟發很深,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認為,只有獨立的思想,你才能像石碑一樣站立起來,并為他人所敬仰。否則便如臥著的沒有靈魂的石頭,埋沒于塵土之下。
多年以前,在撰寫《遼寧煙草志》的時候曾聽過省史志辦的一位主任講如何寫志書。他講,要實事求是,有一就寫一,有二就寫二,不要加進去個人的觀點。比如:一條馬路上十年前有幾盞路燈,十年后增加了幾盞,這樣寫即可。對此我頗有歧義,實事求是沒錯,但除了正常表述外,為何不能將增加路燈的原因寫出來呢?為何不能將撰寫者對增加路燈的看法和觀點寫出來呢?
不久后,又聽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學者講如何寫志書,課后我與這位學者就能不能在志書中加入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交流。這位學者認為,沒有個人觀點的志書是沒有思想的,就像一杯白開水,如果沒有一絲味道的沖擊,喝起來是很寡淡的。如果這樣寫,不僅會使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對后人研究也失去了很多挖掘的線索。
我很贊同中國人民大學這位學者的觀點,我們說《史記》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學習的典范,不僅在于其嚴謹的寫實,也在于那一句“太史公曰”的不虛美、不隱惡的評價。也正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思想在其中,《史記》才有了靈魂,才成為兩千多年來不朽的歷史巨著。
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的墻上,看到過這樣一幅標語:長官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長官看到、想到、聽到、做到。拋去政治層面,單從標語來看,這是一幅極富情感的、健康向上的,而且十分人性化的思想宣傳。長官并非神,不能看穿一切、看遍一切,也有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作為下屬就要替長官想、替長官做,這是思想統一和貫徹的問題,若是大家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便和臥在塵土中的石頭無異,成了沒思想的東西。而若是你想到長官所未想,做到長官所未做,你便站了起來,成為他人所敬仰的里程碑。
二十年前寫的那首小詩真的就如一座不朽的石碑一樣,始終在我心中屹立著。人能成為站石不易,但總要試圖站起來,即便石碑再小,那終究是一座碑。而既然是碑,就有銘刻的內容,總是會強過塵土下沒有靈魂的石頭,因為碑有思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