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連接亞洲和地中海地區東西貿易通道的絲綢之路被來自中亞的粟特族把持,非靠武力,而是憑著擅長經商的頭腦。何以至此?源于粟特族一輩傳一輩的經商風氣。據記載,粟特人“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粟特人這種從孩子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成年后就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的風氣,讓粟特人掌控了當時的東西方經濟往來,“經商民族”的稱號可謂是實至名歸。
粟特人這種經商風氣在中國也是屢見不鮮,像近代的晉商、徽商,當代的“溫州幫”等都是如此。在溫州人眼里,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正因為如此,溫州人才四處闖蕩,占據了外地人不屑一顧的那些領域,不聲不響地富了起來。溫州人只要有一分錢賺,就會不遺余力地去干,從不好高騖遠,從不好大喜功,故而溫州人走出了一條小商品、大市場的路。如今,溫州人這種經商風氣已深入骨髓,且傳承了下來。在溫州,如果誰家沒有經商,那么就會被當地人看成不是溫州人。而溫州人的這種深入骨髓的經商風氣,讓溫州人一直處于財富的領先地位,成為中國最具活力、最會賺錢的現代商幫。
很多年以前,在南方與某省一位煙草公司辦公室主任聊天,他問我:你們東北許多大中型企業都遇到了困境,很多職工下崗,下崗后的出路是什么?我告訴他:一部分人再就業,一部分人自己做小買賣。他說:在我們這里從沒有下崗一說,企業效益不好,用不了那么多人很正常,而且我們這里的人都有經商的意識,更愿意自己干。我告訴這位辦公室主任:這是風氣不同使然,在東北,自共和國建立以來便是重工業基地,老百姓習慣于在企業謀生,所以對企業的依賴感是很強的,這種風氣延續了幾代人,孩子畢業后第一反應也是找個大企業就業。而你們這里不同,自商業老祖宗范蠡開始就延續著經商的習慣,人們習慣于這種環境,也樂于經商,所以你們這兒要比東北富足。那位辦公室主任聽后頻頻點頭。
一家一地的風氣絕不是一代人就能改變的,俗話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就是這個道理。第一代白手起家,往往是事業第一、家庭第二,顧不得培養風氣,所以第二代即使有著激增的家庭資產,但因為缺乏優雅教養的熏陶,長大后很多都有一種自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壞脾氣。只有到了第三代,老一輩創業者回歸家庭,有大把時間和金錢去關愛他們、培養他們,第三代才會表現出良好的教養,直至周而復始地養成一種風氣。
近來,中央電視臺每天都在播放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公益廣告,這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宣傳方式,不禁讓我想起很多企業在宣貫企業文化開始階段一樣,利用各種載體、各種形式去弘揚,就像第一代創業人那樣不辭辛苦、想盡辦法。但要想真正傳下去,成為深入骨子里的一種風氣,且一輩傳一輩地繼承下去,就不能一陣風,還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這里沒有捷徑,只有像粟特人那樣從孩子抓起,經過幾代人的磨礪,才能真正養成一種風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