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嘿,老頭》,講述了一個鐵路退休工人慢慢變老,因喝酒過量而引起老年癡呆癥,他的兒子從劇情一開始的討厭甚至憎恨老頭不愿意一起生活到結尾放棄工作安心陪伴老人的溫情故事。他兒子說:“老頭現在就是個孩子,我才是他的父親,當你老了,你也是個孩子”。而片尾曲《當你老了》,經李建在《我在歌手》舞臺上爐火純青的演繹后,一度飆升到歌曲排行榜首位。可當音樂響起,有多少人體會過歌詞“當你老了,頭發白了,睡意昏沉……”背后的辛酸呢。
我從不假設自己的未來,因為生活中有著太多的變數,但我會反復回憶過往的生活和經歷。在我這樣的年紀,上有父母雙親四個老人,上上有奶奶外公外婆,盡管下還沒有需要照顧的小孩,但也是遲早的安排。在20多年的生活經歷中,他們一直在照顧我吃喝、照顧我的各種小情緒,我幾乎沒有太多關注和照顧他們,我所說的照顧當然不是每次回家的大包小包、多少紅包等等,我相信我們這代人的父母缺的絕對不是多少營養品和多少衣服鞋子,他們缺的是陪伴和精神上被關注被照顧,而我呢,年近30的人,似乎從未關注過這些,你們呢?
我在外地工作,是一名普通的煙草人,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和季節性,經常加班,平均每月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就像打戰一樣,去了這家去那家,趕場吃飯。周六上午回家,周日下午就急匆匆的往單位趕。這個過程中辛苦的不是我的舟車勞頓,而是眼巴巴的做好飯菜等待我的父母,若遇到節假日更是老老小小幾家人的等待。很多時候我感覺我很幸福,很感恩家人的時刻關心和牽掛。告誡自己好好工作、下次回去帶更多、更好的禮物。可更多的時間里是愧疚和自責,告誡自己買東西的想法只是麻痹和安慰自我罷了,從5歲半開始上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畢業工作一年、兩年……一直覺得自己好好讀書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讓父母有面子,直到在外地工作時間的增加、父母的衰老,才發現自己的想法的多么無知和自私。
我從不敢想象意外情況的發生,周末奔波的次數多了,遇到突發情況似乎也習慣了。可當父母老了,頭發白了、行動不便了,日常生活都可能變成艱難或挑戰的時候,就像電視劇里的老頭,因為手太顫抖,無法用杯子喝水的時候,作為兒女,我們不在身邊。當我父母生病自己開車到縣城看病的時候,我在外地;當父親開車遇到點小意外受到驚嚇的時候,身邊有親人、警察,我在外地;我不是抱怨在外地的辛苦與辛酸,而是自責,父母從小把自己當作希望的小鳥,不計成本的倍加呵護、供養我上學、激勵我上進,當我學會飛翔了,能獨自一個人面對社會時候,父母老了,而我只是一個累了倦了才飛回去補充能量的小鳥,我很愧疚。
我從不告訴家人下次回家的時間,我害怕他們數著日歷本上的日期生活,更害怕遇到什么特殊安排耽擱的回家的日子,最害怕的是面對父母做好飯菜的忙碌和等待。因為那樣我心疼他們、心酸自己,我的心在滴血。馬云說過:“沒有哪一種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學會隱忍、學習新技能、學會寬容,同樣學會發泄和放空。現代社會,不是“拿得起、放得下”,而是“放得下”才可能“拿得起”。有父母的家才是永遠的家,也才是最溫暖的家。
我不愿意去百度像我一樣奔波的人群比例、回家次數統計對比;不愿意看見、聽見那些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來搪塞父母不回家的借口;更不愿意看到、聽到我們國家人口結構壓力和經濟發展現狀等造成的奇怪現象——“空巢老人”,甚至要用“立法”來保障老年人的權益。我逃避這些刺眼的數據和報道。我一直認為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但道德層面的、中華美德的孝道要用法律武器去捍衛,我不敢想象我們的道德標準、底線處于什么水平。
我愿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良知、本能去孝敬父母。當父母老了,他們就是你的孩子,他們需要我們。清明節過去了、五一長假也結束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家仔細觀察父母的白發、皺紋和身體健康狀況。當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怎樣照顧自己呢,別等到自己老了,才后悔從未照顧好父母的精神家園。趁著時光未老、青春未散、父母健在,放下手機、平板、麻將、麥克風……回家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