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煙草博物館編輯整理 大概是煙草職工的原因,對于電視里有關煙草的點點滴滴分外感興趣。周末和家人一起看抗日喜劇《地下交通站》,假扮煙販的小情報員那“老刀牌、新高樂、十本入”的叫賣聲在我耳中顯得尤其響亮。
1840年鴉片戰爭,清政府的國門被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打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作為經濟侵略的手段之一,到道光二十四年,英美等國外商在中國開設的洋行已達到11家,至咸豐四年(1854年),這一數字更是飆升到超過120家。同治十年(1871年),《中日通商條約》簽訂后,日商也開始在上海開設洋行。這些外煙品牌中就包括了我們后人亦熟知的“三炮臺”、“老刀牌(又稱強盜牌)”、“白錫包”等。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煙稅特權,外國煙草公司百般抑制中國民族卷煙工業的發展,以圖壟斷中國卷煙生產及市場。至五卅運動前,我國卷煙銷量中的90%以上為國外煙草公司所占,民族煙草企業僅占10%。
解放后,國家依照對私營企業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中國煙草行業在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陳云、輕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龔飲冰以及中央財經委、私營企業管理局、中國食品工會、輕工業部食品處的領導薛暮橋、管大同、李淑英、曹魯、張作民等老同志的直接關心下,針對煙草行業的發展情況,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改組和合并工作。解放初,僅上海煙草行業就有113家卷煙工業企業。不久,私營振華、龍門、天生、樂華4家煙廠首先歇業,康樂煙廠遷往天津,龍華煙廠遷往開封,華菲和新華煙廠遷往鄭州。并通過轉讓承讓、改組合并,逐步形成了中國卷煙生產制造的新格局。至此,中國煙草徹底從洋人的堅船利炮下解放,走上了自我強大、自我發展的康莊大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下的中國部分煙草品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