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新聞的種類說起來很啰嗦,因為根據(jù)的標準不同,所以分法也不一。若是按照報道對象的范圍來分,則分為綜合消息和專題消息;若是按照題材來分,則分為會議消息、新聞公報、座談紀要、談話記錄等等;若是按照消息的特點來分,又分為重大新聞、動態(tài)新聞、經(jīng)驗新聞、新聞述評。但在我看來,無論怎么分,新聞都是兩種:一種是給別人“看”的,一種是讓別人“想”的。給別人“看”的新聞,你看與不看皆可,因為就是一個字——假。而讓別人“想”的新聞,卻可以引起思考與共鳴,這才是新聞的價值所在。
一篇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是首先需要考慮的,真實既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報道的根本要求。但在如今媒體繁雜的年代,為什么還要說真實的新聞報道反而少了呢?原因也是兩點:一是為了新聞而新聞,二是為了取悅而新聞。正因為媒體繁雜,所以競爭才更激烈。有些媒體為了頁面或版面更新,常把一些算不得新聞的事件當作新聞進行登載。既然要登載,就要進行處理,怎么處理?當然是夸大其詞。故此,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加了后綴的所謂的新聞,諸如:曾看過某媒體刊登的一篇新聞,很小的一件事情,最后卻加上“通過本次活動,增強了信心、鼓舞了士氣、促進了該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叫事業(yè)?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兒,卻扣了個大帽子,你讓誰能相信。而有的新聞報道,事件是真實的,但為了突出政治意義,引起讀者的興趣,任意夸大其重要性,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扯了進來,以顯示其對全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如此兩種做法,前提都是為了給別人“看”,但結果卻是別人大都“不看”或“不愛看”,原因就是因為一個“假”字。
在新聞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句話很形象地把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真實新聞的必要性表達了出來,的確這樣,只有你足夠貼近事件本身,你才能不加修飾而更準確地把事件的真實性表述出來。換句話講,也就是你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越多,你才能越接近事實真相。受國人關注的《焦點訪談》之所以這些年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就是用事實說話,完整的把真相展現(xiàn)了出來。比如曾經(jīng)有一期是調(diào)查山西繁峙礦難瞞報死亡礦工人數(shù)情況,記者憑著一本從死難礦工住的破工棚里翻出來的通訊錄這一唯一線索,歷時一個半月,跨越3個省,行程幾千公里進行追蹤,最后終于揭開這起礦難瞞報的真相。而每一期《焦點訪談》都是在記者們的點滴挖掘、記錄,離真相近一步再近一步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甚至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記者還擔著生命危險。在《焦點訪談》中沒有什么修飾,也沒有什么扭曲,就是如實地告知,在維護了新聞真實性的同時,也引起受眾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樣的新聞才算作真正的好新聞。
一個媒體的成長是靠公信力去支撐的,失去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間。如果為了新聞而新聞,或是為了取悅而新聞,不講求真實,不說實話,不表真情,新聞報道也就沒有了價值,且不說不能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使聲譽受到損害,恐怕連生存的意義也將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