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馬未都在他的脫口秀《都嘟》欄目中聊到一位當某公司副總的朋友,他講:這位副總參加一個大型會議,事先說不用這位副總發表什么演講,所以思想上也未作準備。但在會議快結束時,大會籌備方臨時安排這位副總演講,可把這位副總難夠嗆。這位副總走到臺上的時候嘴唇都是哆嗦的,腦袋一片空白,自己說的什么連自己都不知道。馬未都說這位副總平時私底下講話還可以,但一走到臺上就不是他了,馬未都說這就是上學時缺乏演講方面的培養。
馬未都舉了個例子,他說:美國在教育上經常給孩子提供演講的機會,比如孩子在結束假期后,老師會讓每個孩子都到講臺上講假期的經歷,很好地鍛煉了孩子的演講能力。所以,我們看到大多美國人都很有表現欲,從不懼怕演講。我的一位在美國定居的同學,在帶孩子剛到美國的時候就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當美國孩子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假期旅游經歷時,她的孩子把頭埋得很深,一是從沒有過在如此公眾場合演講的經歷,二是母親很少帶她出去旅游,有種無話可說的感覺。美國人是很喜歡旅游的,只要有時間,總是一家老小到處轉,他們似乎將不喜歡旅游的人看成是另類。故此,美國孩子在講臺上講起旅游經歷時也是繪聲繪色。
美國學校是專門設有演講課的,而且美國的孩子也都格外看重自己的演講能力,但是在中國卻是不大重視對“說話”本領培養的,中國人認為應該少說多做,所以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國內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甚至主持人專業,幾乎都不見有開設演講課程的。而恰恰因為中國教育對“說話”能力的不重視,才導致國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弱。可如今不一樣,在愈加開放的大背景下,善于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說七十年代的中國,想要成功得有知識;九十年代的中國,想要成功得有膽識;那么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想要成功除了得有知識和膽識,還必須要有口才。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決于自身的知識和技術,百分之八十五取決于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情的能力。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即便思想精深、學識淵博、令人敬佩,但如果在大眾面前發言時,說不清、講不明,茶壺煮餃子有貨“道”不出,你也是寸步難行。
在中國,絕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沒接受過專門的演講訓練,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要想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還是有路可走的。記得前兩年在公司召開的征求員工意見會上,有的人說希望公司組織成立讀書協會。老總非常支持,并告訴大家一個提升演講能力的秘訣,就是學會大聲朗讀。好處就是既可以克服緊張的心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想,馬未都的那位副總朋友聽到這個秘訣,肯定會如獲至寶的。如果可能,這個秘訣我們都應該去嘗試一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