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新年的味道,一直從鋪天蓋地大紅春聯(lián)、煙花炮竹里彌漫開來,氤氳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來臨,一場盛大的花燈會在素有“中國第一比丘尼道場”之稱的徐州竹林寺徐徐拉開了帷幕。將這個充滿濃重兩漢文化底蘊的徐州城渲染的淋漓極致。四面八方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紛紛前來參與寺廟活動。既觀賞了千姿多彩的花燈、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民俗表演,還品嘗到了熱氣騰騰的元宵。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之為“宵”,而十五恰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月,所以就稱之為“上元月”、還叫“春燈節(jié)”,正月十五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放煙花、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圓、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自小我就跟著外婆住在戶部山崔家巷里,我曾經(jīng)聽外婆說過關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可是外婆還說,徐州的老百姓口中流傳好多個版本呢。
處于好奇心我到徐州民俗博物館游覽時,通過翻閱史料記載,真真切切的了解到了幾個關于“元宵節(jié)”的傳說:
據(jù)說,元宵節(jié)賞花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預示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懸燈。至此,這種佛教禮儀活動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從皇宮流傳到民間,最終由中原發(fā)展到全國各地。
另外,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立的節(jié)日。當年,徐州沛縣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的兒子劉盈登機繼位名為漢惠帝。可是漢惠帝生性微弱,郁郁寡歡,最終大權(quán)被呂后奪去。漢惠帝不久便一病而死,呂后獨攬朝政大權(quán),把劉氏天下篡改稱呂氏天下,那些跟隨漢惠帝多年的朝中大臣、以及劉氏家族深感憤憤不平,唯獨懼怕呂后兇暴殘忍毒霸專橫而敢怒不敢言。
呂氏逝去,那些呂氏家族整日惶惶不安,生怕遭到后世排擠和打擊。于是,他們就和上將軍呂祿秘密私會、密謀作亂之事,為取得穩(wěn)固的呂氏江山而意圖謀反。
這件事情很快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囊的耳朵里,劉囊為保護劉氏江山,決定帥兵討伐諸呂。并與大將周勃、陳平謀略設計鏟除呂祿,“諸呂之亂”徹底瓦解。
隨后,眾大臣擁立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機繼位,稱號為“漢文帝”。文帝深感江山來之不易,于是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日期定為與民同樂日: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京城內(nèi)外,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賀。從此,這個吉慶之日就叫“元宵節(jié)”。
其實,早在漢武帝之時,就將“太一神”祭祀大典定為正月十五。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也是將元宵節(jié)定為重要節(jié)日。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講的是元宵節(jié)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顧名思義:上元,是指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據(jù)《歲時札記》里記載,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習俗,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節(jié)”。
根據(jù)道教傳統(tǒng),道教《太上三官經(jīng)》云:上元節(jié)和中元節(jié)與下元節(jié)一起,構(gòu)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jié)日的范式不僅是對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渴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人類對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徐州市,是一座兩漢文化的文明古城,共計有大小山巒72座。這里還有好多的古寺廟,其中,坐落在城市一隅的竹林寺乃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剎,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出家人凈檢法師出家修行的道場。故名為“中國第一比丘尼道場”之稱。在這里,白天供奉祈禱,祈愿平安。夜間張燈結(jié)彩,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民俗表演,把節(jié)日氛圍推向高潮。在這里舉行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市民們紛紛手提花燈,人人祈禱獲得來年好收成。此時,寺廟里的湯圓透著絲絲的芝麻的清香,彌漫著整個竹林寺。
據(jù)說,供市民品嘗的湯圓是廟里的師傅們用山泉水煮的,口感滑爽至極。湯圓里通常包著白糖、花生、麻醬、桃仁、芝麻等。花生、芝麻也是凈檢法師的弟子們栽植的,一口咬下去,清香撲鼻,純天然的芝麻和山泉水帶著絲絲植物的清香,讓人欲罷不能,回味無窮。